服务热线:028-8556-4969
语言:中文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作品交易> 文字作品> 其他>

《牛虻》读后感

作者:杨雅曦
主要内容     

“牛虻”一词最早出自于希腊神话,由于天后赫拉嫉妒丈夫宙斯爱上了少女安娥,于是放出牛虻劳日夜追逐已化为牛的安娥,是得她几乎发疯。牛虻也就意味着对别人不停的骚扰,使别人发疯。

在《牛虻》这本书中就成功地塑造了这一形象,在格拉西尼和马尔蒂尼他们再讨论是刊发小册还是采用情愿的方法来争取群众的支持的时候,波拉夫人提议用冷嘲热讽的方式,第一次提到了由亚瑟化身的菲利斯里瓦雷茨,被人们称为牛虻,当时对他的描述是这样的“每当里瓦雷茨在屋里时,没人能够忍住不笑。他张嘴就是笑话,就像是一团经久不息的火······”政治讽刺家,这是亚瑟转变后的身份。

在之前亚瑟还是一个新进的革命党人的时候,他对教会还有一种虔诚信仰,认为革命与教会并不冲突,在与蒙太尼里的谈话中坚定地认为:做一个虔诚的基督教徒与一个为意大利独立而革命的人并不矛盾。他也确实是这样做了。但是现实教会了亚瑟什么是背叛,什么是“鱼与熊掌不可兼得”,什么是坚定不移的革命。亚瑟在向新任教甫忏悔的时候被背叛,透露了他们的行动和战友们的名字,以致他连同战友一起被捕入狱。在狱中他还不知道是自己“出卖”了队友,直到恩里科告诉他真相,在女友琼玛的巴掌之下在幡然醒悟。更是在知道了劳伦佐·蒙泰尼里是自己的亲生父亲时,所有的天真都成了嘲笑,才认识到民族独立与教会统治是势不两立的。在文中有这样一个情节,在得知蒙泰尼里是自己生父时,亚瑟拿起锤子,然后扑向十字架,敲碎了自己心爱的耶稣蒙难像,这象征着他与教会彻底决裂,并且还说“这么容易!我真是一个白痴。”这就意味着在之前亚瑟在教会与革命之间摇摆不定,而这次的事件为亚瑟做出了选择,也意识到了虔诚的信仰教会的自己是多么的愚蠢。

当在亚瑟伪装了自杀的现场,只身流亡到南美洲的时候,亚瑟就不再是亚瑟了,而是政治讽刺家牛虻。新的身份也是新的人生,亚瑟身上的对于教会的天真的幻想都已经消失殆尽了,在革命党人要求牛虻删掉文章中的人身攻击时要求,在红衣主教大人(蒙泰尼里)莅临佛罗伦萨的时候,组织不能再反对我的尖酸刻薄,我想怎么样就怎样。确实在红衣主教到佛罗伦萨的时候牛虻疯狂的对蒙泰尼里进行抨击,甚至惹恼了崇拜他的人。

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曾把自己比喻为牛虻,说自己是冒天下之大不韪,对当时社会的弊端实行针砭,即使自己为此而死也在所不惜。这样的一个寓意或许是《牛虻》这部作品的精髓所在。牛虻不仅是表现了亚瑟在变身为牛虻时,对于基督教的抨击和对革命的坚定的信念,而且也蕴含了一些别的韵味。

在书的最后亚瑟写给琼玛的信中这样写道:“不管我活着,还是我死去,我都是一只牛虻,快乐地飞来飞去。”这首诗是亚瑟和琼玛在小时候一起学的一首小诗,在这样的一个背景下,这样一只快乐的牛虻,不仅代表的是亚瑟对于革命的义无反顾,我想应该还有亚瑟对于从前的快乐日子的怀念,也表达了亚瑟对琼玛的纯洁的爱情。

牛虻的形象可以说是一个成功的革命者的形象,在当时的时会环境下,有着许许多多的对教会还有这幻想的人,亚瑟是真实的展现了当时的处于摇摆边缘的革命者和基督徒的形象。相对而言,牛虻就是一个坚定不移的革命者形象。在亚瑟和牛虻两个形象中,展现了当时革命者的成长历程。

原创不易,您可选择 , 鼓励原创呦!

联系我们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区浆洗街27号天亿大厦A座1107室
电话:028-8556-4969
邮箱:xzb@goldcopyright.com 联系我们
扫一扫
登录移动端
如您有以下需求请勾选或填写相关信息,我们将尽快与您联系
1.有意购买本作品并询价
2.单次使用本作品并询价、授权
3.委托本作品的作者定制业务并询价
4.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