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爱相亲》,这是一部全剧都充满泪点的电影;这也是一部我看了这么多次电影,唯一一次到片尾了还没有人起身的电影。
电影开头先是一段旁白,我先是不太理解,到后面才渐渐明白也许外婆早就在期盼着死亡这一天。张艾嘉饰演的女儿读懂了母亲最后的遗愿,我就从这里开始哭。
“老来多健忘,唯不忘相思。”
一开始的时候并不知道阿祖的身份,我原本以为她只是死去的父亲的一位亲属。但是我怎么也没想到她是父亲的第一任妻子,她这个角色是电影中最大的泪点。张艾嘉第一次携丈夫女儿去要求迁坟时,阿祖一言不发,仿佛完全听不见旁边的人在说些什么,只有在薇薇拿起相机拍墙上那幅画时,她才有了表情。她知道在这件事上她不会妥协,没有商量的余地。
大概大多数人记住的是张艾嘉第一次采取行动前,还没走到坟地就看见阿祖守在了那里。但给我触动最深的是,村长一边走一边对张艾嘉说:“咱们得快一点,阿祖天一亮就会去上坟。”嗯,天一亮就会去上坟,每天早上。她头发花白,走路蹒跚,每天坚持去看一个背叛她的人。在张艾嘉想要迁坟时,甚至拿出生命去阻止她。
这第一次迁坟没有成功,张艾嘉不甘心,而阿祖也不放心。阿祖在墓的周围围了一圈篱笆,这其实都没有什么作用,根本阻挡不了什么,但她还是这样做了。这件事虽然一直拖着,但是双方都没有闲下来。张艾嘉为了父母的结婚证在不同的机关奔走,不敢停歇。但是还是阿祖给我的触动最深。她没有任何资料,手上只有一本没有任何作用的族谱。她没有文化,不懂法律和办证明的程序,她只知道自己是岳曾氏,是岳子福的妻子,尽管他抛弃了她。她是一个这辈子都没有走出那个偏远农村的人,去民政局求人办结婚证,她颤颤巍巍从包里面拿出了两袋糖。这大概已经是她能给的最好的东西,仿佛那人只要收下这两袋白糖,她的结婚证就能办下来。除了这样,她再没有其他的办法。
后来阿祖去电视台,采访一开始第一句话是:“我是岳曾氏……”她可能已经不记得她的名字,她只记得她是岳曾氏。阿祖生活在一个把贞节看得特别重的地方。但是我认为她这一辈子的等待与守候,并不全是因为守节。我相信她是真正爱过的。在她17岁时,肯定对爱情充满了幻想,也许她当时并不认识自己要嫁的人。但是只要嫁了他,一定都是付出了整颗心。
影片有三个场景让我差点抑制不住地哭出声音。第一个是阿祖让薇薇读丈夫寄回来的那些信。薇薇说这是家书,没有什么爱情之类的。但是阿祖一直坚持说“有的有的,他多寄了五块钱让我做一件棉袄,我还穿着这件棉袄拍了照给他寄过去”。第二个是阿祖去村口拿丈夫的照片,回来的时候突然下起了雨。她淋着雨走回了家,照片也淋湿了。她的头发还在滴水,然后转过身去拿毛巾擦打湿的照片,因为照片没有过塑,动作也很着急,就被擦坏了。她看着这张被损坏的照片,终于失声痛哭,泪水和雨水不断滴落,这个夜晚都像是被撕裂般地疼痛。其实丈夫的脸在她的记忆中一直都像这张坏了照片一样模糊不清。第三个场景是阿祖终于释怀,愿意让张艾嘉把丈夫的遗骸带走,她冷静地坐在墓边。当村里的人把遗骸拿在她面前,她抚摸着遗骸,没有任何歇斯底里,没有任何抱怨,她只是颤抖着声音说:“我不要你了。”
我不是被你抛弃了,而是我不要你了。是我,不要你了。
四季无恙,一人如常。
阿祖20岁左右嫁给了岳子福,第二年丈夫就出远门了,再回来的时候是一具躺在棺材里的冷冰冰的尸体。她没有丈夫的照片,于是就用自己家乡的女性文字绣了丈夫的名字挂在家里。当她头发花白,再次见到丈夫的照片时,仿佛是在凝望一个陌生人的脸庞。谭维维唱“哪怕你青丝像陌路人花白,有生之年总记得对着陌生的人表达最熟悉的爱”,多贴切。她小心翼翼地踩在凳子上注视着丈夫。她说他的额头宽了一点,下巴也圆了。阿祖的记忆中只有年轻时候的他,从没有见过他老年发福的样子。
“他一直活在我的记忆中。”
有时候一辈子真的太长了,长到根本不知道到底什么时候才是尽头。阿祖还是一个青涩少女时,就嫁给了岳子福,自此开始了等待的一生。她没有亲人,没有后代,一直一个人孤零零地守在那里。她的家里一直摆放着一口棺材,也许她会在预感到她将死之时,躺进那口棺材里,然后和丈夫合葬。
阿祖为了一纸婚约,把“岳曾氏”三个字刻进了心里。她等了一辈子,等回来的是一具白骨,就算最后说“我不要你了”也不一定是真的释然了。
这部电影最出色的地方在于,没有任何大喜大悲,也没有故意想要戳观众的泪点和笑点,而全部都是情感的累积,所有事情的发展都符合现实生活。所以刚开始我只是默默地流泪,而到后面是无法抑制地哭出声。
“我不会等你的。”
“以后不准王太太坐这个车子。”
“我不要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