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盏茶需细细啜茗;有一本书得反复阅读;有一首歌叫单曲循环。
伴随我们人一生的除了呼吸,我想那便是音乐了。从摇篮曲到婚礼进行曲最后再到哀乐,其间也会掺杂着包罗万千的“随手”标记曲。不论你是主动承认还是被动影响,这都是既定而无法改变的。“什么是婚姻?”一位少年向他父亲提出这个人生性问题。“婚姻就是在你所有喜欢的歌当中删得只剩下其中一首,然后无限的循环播放着,从喜欢到厌倦再到习惯。”
那么有人肯定会说,单曲循环其实是一种病症,与“手机依赖症”、“微博上瘾症”、“拖延症”、“选择恐惧症”、“堵车烦躁症”、“午饭恐惧症”、“周一上班综合症”并称为“都市症侯群”,重复的听一首歌会使人精神麻木,削弱人的生理性能,让人虚脱,无解,不能自拔。
也可能有人会说单曲循环一首歌其实会毁了一首歌,慢慢地,会对一首歌无感。其实有这种心理也正常,因为当衍生出这种想法时,其实大脑皮层的神经已经把一首一开始喜欢的歌转入到了厌倦一类,渐渐的开始麻木。但是,真正喜欢的歌其实是听不腻的,即使心生厌倦,到最后也会慢慢成为一种习惯。所以说毁歌是不存在的。
其实喜欢单曲循环一首歌不是病,也没有适当的理由,就像当你喜欢一个人一样,是没有理由的。
但是从心理学角度来看,自罗伯特·扎荣克(RobertZajonc)在20世纪60年代第一次证明“重复曝光效应”以来,心理学家便已经了解到,人们更喜欢之前接触过的事物。至于这个事物是三角铁还是图片还是旋律并不重要。人们在第二、三次接触时会表达出更多的喜爱,哪怕他们并不知道自己以前接触过它们。人们似乎会错误地将他们增长的知觉流畅性——对三角铁或者图片或者旋律的处理能力的提高——归因于对象本身的某种品质,而不是先前的经验。他们并不想“我以前见过这个三角铁,所以我才会认识它”,而是想“哈,我喜欢这个三角铁。它能显得我很聪明。”这种效应也会延伸到听音乐的行为中。但是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某些重复曝光效应以外的因素决定了音乐中重复的特殊作用。用我们的大白话来说就是耐看耐听。
循环的律动或许有时候更直击我们心灵,那种似曾相识却又难以尽言的触动。音乐作为一种艺术存在,它承载了千万年的历史,又将驶向千万年后的滚滚红尘。播放着循环的音乐,似乎也在感受着人生,参透着历史,都会在那么一瞬间,有那么一刹那的灵光一现,不禁感叹这三者,也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
不知现在的你,是否还会记得曾经第一首甚至一首首被你循环过的音乐。假如忘记,不妨今日再度拾起。假如不曾有过,不妨今日音律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