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从04年起,我国爆发多起重大的食品安全问题,曾导致大规模的食品安全恐慌。本文将对食品安全报道这类社会危机事件的受众心理进行分析,探讨媒体与政府应对措施是否恰当,以及改善受众对食品安全报道的负面心理的途径。
关键字:食品安全,受众心理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重视食品安全问题。回顾过去十年,我国在食品安全上出的问题,还真不少。地沟油问题,双汇集团的瘦肉精事件,2008年三鹿“三聚氰胺奶粉”事件引发公众对于奶制品的质疑。曾经的食品生产行业的大头,在此次危机中遭到重创,宣布破产。无独有偶,之后又发生“皮革奶”事件,彻底摧毁公众对于国产奶的信任。据报道,“皮革奶事件”后,内地消费者对于奶粉的信心再次受到打击,对于国产奶粉的信心明显不足。2011年2月27日,中央电视台《国产奶粉的“危”与“机”》节目调查显示,有七成受访者表示不选择国产奶粉。由于消费者对国产奶粉的信心不足,导致大部分超市和专卖店中,进口奶粉的销量都明显好于国产奶粉。显然,这也是国内奶粉业的危机时代,由于皮革奶事件造成人们对奶粉业的二度恐慌,国产奶粉和整个乳制品行业正在经受的煎熬实际是重建公共信任的高成本付出。显然,由于部分企业的问题,引发受众的恐慌,导致整个行业的公信力奔溃,国家对于行业的相关规定也明显不够完善。那么,在食品安全危机问题中,受众地负面心理是如何产生的,政府和媒体应当采取什么措施应对受众的恐慌心理?
1.媒体的绝大多数食品安全报道倾向负面信息的传播,这种负面信息在便捷的网络传播下,容易出现内容缺失,夸大,失真这样的情况,将给受众心理造成巨大的心理压力,甚至引起一定群体乃至整个社会的恐慌。此外,部分媒体的不客观报道,也会导致加重受众恐慌心理,带偏受众的情况。因此,在社会危机事件中,媒体和相关部门应当在保证客观报道的同时,及时观测舆论,及时发布客观真实信息,对虚假失实信息进行辟谣。
2.公共安全问题往往容易引起人们的关注,因为这些事件关乎个人额本身的利益。人们容易被相关的流言和错误信息所蒙蔽,此时受众会产生强烈的不满情绪。在这种时候,如果相关权威部门缺少及时的应对措施加以改善危机,人们发现自己对周遭的环境是无法掌控的,对时间的发生发展无能为力,也就是生活在不确定中,我们就会感到不安,焦虑,对周围环境失去信心。因此,一旦发生类似食品安全问题这样的社会危机事件,政府应当发现及时,并且快速做出相关回应,才能有助于平息受众的负面心理。
3.那么,在公共安全问题中,为了消除这种不确定性,受众偏好去理解,记忆媒体中客观,可靠,及时,严谨的信息,因为这些信息满足了受众理性认知方面的需要,这样食品安全报道的宣传效果才达到最佳。因为这些信息满足了受众的理性认知方面的需要。
因此,媒体需要在事件中客观报道,客观分析,才可以在最大限度上避免受众产生某种认知偏见。
要想从根本上改善食品安全报道引起受众负面心理,一方面需要媒体的努力,提高内容的准确,客观性;一方面政府,相关部门也应当逐步完善相关规定,制定整改措施,让食品安全违法问题无处可藏;最后,社会也需要帮助受众提高感知,分析媒体信息的能力,提高独立思考的意识,引导受众更客观理性地认识食品安全问题。
如今自媒体时代到来,每个人都可以发声,这使得社会各界对于食品安全的监督机制越来越完善,任何食品安全问题都逃不过人们的眼睛。例如17年暑假微博上曝光的海底捞后厨卫生问题,责任方迅速回应,立刻整改,并且向全网公布后厨的检测报告,被赞有责任感的企业。可以说,如今市场已经越来越人性化,以消费者为中心了,以往卖方独大的局面将越来越被弱化,食品行业内的问题相较过去,确实改善不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