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日本发生大地震引发核电站爆炸,想必很多人都对那一年我国的抢盐风波有印象。首先,我们应当先来回顾一下2011年的抢盐风波。2011年3月11日,日本遭受大地震引发核电站爆炸事件,社会上产生日本核辐射污染海域导致食盐紧缺的谣言,引发中国各地抢食盐的狂潮。谣言主要有两个,其一是核辐射污染海域将导致“未受污染的食盐”紧缺,其二是食用加碘食盐可以抗辐射。于是,排队购盐,超市断货的消息通过网络,手机,广播等媒体传播后,抢盐风波有越演越烈之势。随即卫生部表示吃碘盐无法防辐射,工信部也表示我国食盐生产和供应有充分的保障,相关专家也呼吁民众理性消费,合理购买,不信谣不传谣。直到政府也发布官方信息后,人们的恐慌情绪才逐渐平静,抢盐狂潮也渐渐平息。
那么,这些谣言是怎么产生的?谣言又是怎么得以广泛传播,让广大群众受其控制的?该怎么杜绝谣言的发生?接下来,就从传播学的角度分析这些问题。
一、(1)谣言的产生之初,口口相传在起初起到了相当的作用,而网络传播使谣言扩散非常迅速、广泛。
我在网络上进行搜索,发现谣言的起初来源,分成网络上传播而来的和口口相传而来的。网络上的谣言起初,是从一名来自杭州的网友在网络上发布的不实消息开始的。2011年3月15日上午10时左右,浙江省杭州市某数码市场的一名员工在几个QQ群上发布了一条“据可靠信息,日本核电站爆炸对山东海域有影响,并不断地污染,请转告周边的家人朋友储备些盐、干海带,暂一年内不要吃海产品”的消息。超乎他想象的是,此后短短几小时内,这条消息不胫而走,3月16日浙江省部分地区发生集中购盐现象,并迅速向周边省市蔓延,3月17日扩散到全国大部分地区,演变为全国范围内的核辐射恐慌和抢盐事件。[1]
而口口相传的谣言起初,要更早一些,谣言起因,是梅雨季节做梅干菜的正常多买盐的行为,因为口口相传的误差,被曲解成了抢盐。
一位记者搜集将近百万字的资料发现:我国“抢盐”以浙江绍兴和上海为始发地,宁波紧随其后,紧接着波及全国;在时间以及传播方式上,14日开始出现苗头,方式主要是口口相传或者电话通知。记者了解到,在绍兴本地,现在正是腌芥菜的时节,绍兴人的特色之一就是梅干菜,所以这个时节,绍兴人本来就要买很多盐。
然而加上一些核辐射的传言,买的就更多了些,随着口口相传的误差,买盐便变成了“抢盐”。绍兴当地的一媒体人告诉本报记者,在14日上午的时候,他的家人便听到了有人去大量买盐的消息,并且消息里面包含了碘盐能防核辐射这一条。[2]
在这两个谣言传播方式中,我们可以看到,新兴媒体:网络,手机等媒介的传播速度非常广泛和迅速,使流言有了大面积传播的可能。因为流言在起初,传播的主要渠道是人际的口头传播,就像上面记者所知的,抢盐的消息最初是邻居,家人,亲戚之间通过口口相传或者电话通知,在这个时候的流言传播速度相对较慢,传播范围也相对较小。
(2)从奥尔波特流言的流通量公式看抢盐流言传播。
流言是一种信源不明,无法得到确认的消息或言论,在一个社会中,流言的发生和传播也受到了一些条件的制约。在抢盐风波中,这些未经确认的消息是怎么得以广泛散播传播的?根据奥尔波特流言流通量公式,他认为,在一个社会中,“流言的流通量,与问题的重要性
[1]责任编辑shurenadmin:网络谣言的成因及应对策略初探——“3·16”抢盐事件的传播学解读,http://www.wangxiao.cn/lunwen/68811042160.html,2013年5月30日14:13:41
[2]碧落小毛笔:抢盐事件始末,https://wenku.baidu.com/view/9204ea6a763231126fdb1128.html,2017年9月20日
和涉及问题的证据暧昧性的乘积成正比”[1]也就是说,这个问题越重要,与社会成员的关联程度越紧密,来自正式渠道的有证据的信息(如大众传播媒介的报道,权威部门的信息发布)不足、状况的暧昧性、不确定性增加,社会成员越有卷入流言传播的可能。在抢盐风波中,核辐射核污染等危险信息明显与每个社会成员的贴身利益有紧密的关系,因此流言更容易引起人们的关注,再加上当时由于时间原因,相关部门暂时未出示明确的关于日本核污染是否会影响中国盐业的消息,只是表明正常调查中,状况的暧昧性,不确定性增加,也是促成谣言传播的重要因素。
除了抢盐风波之初权威部门的信息发布不足,网络上部分“专家”的错误言论,也对抢盐风波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一、(1)谣言散播到对广大群众起作用,使群众集体抢盐,这属于集合行为
集合行为是指在某种刺激条件下发生的非常态的社会聚集现象,此次的抢盐风波就是属于集合行为中由于流言引起的抢购风潮。集合行为多以群集,恐慌,流言,骚动的形态出现,往往会对正常的社会秩序造成干扰与破坏。
集合行为使一种自发的反常现象,需要三个基本条件,这些都在抢盐风波中得到了体现:第一个条件结构性的压力,是危机事件日本大地震海啸,核爆炸核泄漏对社会群众带来的压力,此时社会上普遍存在着“核泄漏会影响我国”的不安,紧张情绪;第二个条件,触发性事件,即“抢盐”消息的传播;第三个条件,正常的社会传播系统功能减弱,非常态传播机制活跃化,因为此次风波从开始到结束一共不过短短5天,风波之初权威机构还未发现谣言的产生,同时由于事件的调查进行中还未得出准确的结果,因此在风波之初,许多大众还处于对信息了解不对称的情况,此时非常态传播机制将活跃化。
那么,当三个条件满足,集合行为产生,人们聚集排队抢购食盐,而此时抢购食盐的人群,更容易沉浸其中,情绪容易受到周围人的影响,例如高价购入不良商家抬高价格后的食盐,与其他抢盐群众一同争抢食盐。
(2)群体模仿
根据法国社会心理学家塔尔德提出的概念,社会上一切事物不是发明就是模仿,而模仿又是最基本的社会现象。在抢盐风波中,有部分不法商贩将原价一块五一包的食盐炒到8块,仍旧被群众一抢而空,在人们集中抢购食盐时,身边有一人大量购置碘盐,会引起身边许多人的模仿。
在这种情况下,人们会认为,不管传言真实与否,跟随大众储备碘盐,总是一个稳妥的办法,于是自然而然加入到抢盐的队伍中,于是抢盐风波愈演愈烈。
二、杜绝谣言,来自谣言风波的启示。
从奥尔波特流言的流通量公式来看,应当控制证据的暧昧性。在危机事件发生伊始,由于受到重大事件的严重影响,恐慌性谣言难以避免,最重要的就是相关权威机构应该做好信息及时,全面,清晰披露的工作,避免给受众造成暧昧,证据不明,不确定的感觉,出现误解性谣言的大规模传播,给谣言有借口滋生,传播。同时,要做好舆情监控,对于已经出现的谣言,早发现,早辟谣,最大限度降低谣言所带来的社会影响。
[1]G.W.Allport,ThePsychologyofRumor,NewYork,HenryHolt,1997,pp.133-13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