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品锦官生活
——成博游记
这是我第二次来到成博,与前次大约已隔一年。一年,对于一个城市而言,或许可以多出一条商业街,亦可以再多几盏华灯。神奇的是,城市的博物馆不会变。天府广场的花卉换了一组又一组,喷泉喷了一次又一次,人来又人往间,无论多喧嚣,他像一位体态敦厚的老者一样站在天府广场的西侧,不变。
再次与成博相遇,久违的感觉。比起历史气息厚重的时代馆,民俗馆让我觉得新奇又有趣。走进民俗馆,过去的生活照片与物品让我仿佛穿越回老成都,闻到盖碗茶的清香,听到茶馆里的评书论段。外婆特别爱在电视上看李伯清爷爷诙谐幽默的散打评书,我常听见他讲以前老成都的故事,那些零零散散的语段都在这里一一验证了。还好,那些像李伯清爷爷的民间艺人留下了这些记忆,还好,博物馆留下了老成都。
让我觉得有趣的是那刻着“姑姑筵”三个字的牌匾,小时候爱说的地方话以为没有合适的汉子去对应,实在没想到确有其词,不由得使我更想往里看去。又熟悉,做糖画的老爷爷把我带回了我的童年时代,家乡有座小山,小时候总爱去爬山,山脚就有一位老爷爷做糖画,每次总是野心勃勃使劲转转盘上的指针,以为可以转出龙,吃到好大的糖。到今天也没有转出过,到现在也没有见过那位老爷爷了。
再往里面走去,被团明明暗暗的光亮吸引。近了看,是幻影成像的茶馆小成都。茶事在蜀,历史悠久。老成都的文化里总有着一缕缕的茶香,茶香里,有茶客的细论,有评书人的讲评,还有盖碗瓷器轻碰的脆响。在那小小的台上,坐满了各种老成都人,有长袍在身的读书人,有西装革履的海归亦或是商人,有肩搭抹布忙前忙后的店小二,茶馆里的故事有很多,茶馆人生就是成都人生。这热热闹闹的老成都就这样在现代科技的帮助下呈现了。
或许会说,博物馆的陈年旧物离我们远了,或许会说,我们的生活早已被一切冠有“智能”的物品取代。这些其实都不存在,时代在向前,博物馆不变中也在变。除了那些所谓的陈年旧物,文创产品也是博物馆与这个时代最好的结合,无论是服饰饰品还是生活用具,博物馆在以别的方式进入我们的生活。即使是一个小小的理线器,也有金沙太阳神鸟图案:即使是一个小小的帆布手提包,也印上博物馆的外形图案,又何不时尚呢?
在博物馆,走在明明暗暗的空间,它们本不会说话,但它们总会告诉你那些故事,你记得的,不记得的,知道的,不知道的,都在无声中想起了。
如果你忘了老成都,别怕,成博会帮你记得。如果你忘了那些故事,别怕,博物馆会替你记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