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028-8556-4969
语言:中文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作品交易> 文字作品> 散文>

保卫端午

作者:邓丫
主要内容     

端午节又称重五节,“端”又有开启之意,“午”属十二支,农历午月为五月,五、午同音,故每年农历五月初五称端午节。端午节的由来有很多种说法,我们最为熟知的当然是为了纪念伟大爱国诗人屈原,但是在不同的地域又有不同的传说。比如在江浙一带流传很广的一个说法,端午是为了纪念春秋时期的伍胥子,伍胥子为给父兄报仇,弃暗投明,投奔吴国,助吴伐楚,攻入楚国后,他掘坟三尺,将楚平王挖出鞭尸三百,以报杀父兄之仇,后来吴王阖庐死了,儿子夫差继位,夫差不听伍胥子的劝告,接受了越王勾践的求和,并且听信了谗言,最后将已自刎的伍胥子的尸体装在袋子中投入江中,投江之日正是五月初五。伍子胥和屈原,一个是睚眦必报的武士,一个是怨而不怒的文人,他们身上都有值得我们尊重敬仰的高贵品质,最开始设立这个节日也是为了学习他们精神。过端午节,是中国人两千多年来的传统,由于地域广大,民族众多,因此产生了许多美丽的传说,也孕育了各式各样各具特色的民间习俗活动。端午节赛龙舟,吃粽子,喝雄黄酒,挂菖蒲艾草,都是华夏文明几千年来所延续的文化和传统。然而时至今日,过端午节却变成了单纯的粽子节和龙舟节。人们可能不会再去思考庆祝端午节的意义,可能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这只是一个可以放三天假,可以吃粽子和划船的日子,偶尔会想起一个图腾化的爱国诗人,其余的都被快节奏的生活冲淡了。我们民族所固有的刚强,自尊,知耻,忘我,利他的精神正在逐渐被消磨,以至于一个小小的韩国都敢公然向国际非物质文化保护组织申报“江陵端午祭”项目。这是我们民族文化的丢失。

我们国家近年来的发展是有目共睹的,从“东亚病夫”到“亚洲巨龙”的蜕变是我们国力高速发展的成果,我们的经济、工业、科技都跻身全球前几,然而我们的传统文化却在一点一点地流失,我们的快速发展就像湍急的水流,夹杂着泥沙奔流向前,回头看却不曾留下沉淀,华夏文明漫长岁月所积淀下来的文化正在被湍急的发展长河冲散,文化深厚的节日也变成了浮夸的表演,这是我们快速发展背后的弊病。文化的流失,在大城市里看得更为真切,到了端午节大家无非就是去超市买点粽子回去吃,偶尔会有人家在门口挂上菖蒲艾草,便再无更多的纪念方式,对于小孩子的教育也就只停留在告诉他们端午节是纪念爱国诗人屈原的,也不深究故事更深层的内涵。一代接着一代敷衍式的教育就让文化在这岁月中消失了。反而在不发达的农村,长辈更愿意用传统的方式来教育下一代,那就是以身作则,祖母会将亲手制作的香囊赠送给晚辈,壮年人则准备迎接一场激烈的赛龙舟,妇女在家教子女学习粽子的包法,餐桌上德高望重的老人则会用雄黄酒在小孩子眉间点上一点以求平安,入夜后大人们会用门前的菖蒲艾草烧一锅洗澡水给子女沐浴以求不被五毒侵害……这样一代一代的身教传承在儿童心理留下了最深刻的记忆,在他们成年以后也会继承这些传统,并且教给他们的子女。文化就是这样得以延续的。

其实国家一直以来都很重视传统文化的继承,我国早在08年就开始实施清明,端午,中秋三个传统节日的休假制度,到现在已是九个年头了,但扪心自问我们哪一次是真正的为了庆祝这些“国假”放假,而不是为了满足自己想玩乐的念头。国家大力推崇传统文化,然而有些民众却不以为意,没有意识到文化传承的重要性。节假日的意义一方面是让我们在忙碌的生活中得到休息,另一方面则是为了让我们更加重视这些节日背后的精神与文化。

文化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的根基,如果文化被冲噬掉了,那么一个民族最终便会倒塌,我们不能眼睁睁的看着华夏文明在我们这一代人手中坍塌,我们应该沿袭祖先们留下来的智慧和德行。社会发展是必然的,但是社会发展不应该以牺牲文化来达到目的,作为中国人我们更应该励精图治,保卫我们自己的文化。

原创不易,您可选择 , 鼓励原创呦!

联系我们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区浆洗街27号天亿大厦A座1107室
电话:028-8556-4969
邮箱:xzb@goldcopyright.com 联系我们
扫一扫
登录移动端
如您有以下需求请勾选或填写相关信息,我们将尽快与您联系
1.有意购买本作品并询价
2.单次使用本作品并询价、授权
3.委托本作品的作者定制业务并询价
4.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