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的读书月我阅读的是勒庞的《乌合之众》。勒庞是群体心理学的创始人,这本书又是社会心理学领域的经典著作,至今已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出版。这本书出版于1895年,可能在当时这本书只是一本追逐时髦的书,然而这种时髦却持续了大半个世纪之久,甚至很多现代的社会群体现象也都被此书言中。在这本书中,作者考察了群体特殊的心理和思维方式,尤其对个人与群体迥异的心理进行了精辟的分析。心理学家弗洛伊德在1920年就把注意力转向“群众心理学”,并在发表《群众心理学与自我的分析》时,还专辟一章来讨论勒庞的这本书,虽然弗洛伊德对勒庞的研究有所异议,但是不得不说包括像弗洛伊德这样的专家也会从勒庞的《乌合之众》着手去研究群体心理,可见这本书的影响力之大。
勒庞对群体的态度,从这本书的中文译名就可见一斑,这本书的原名叫《TheCrowd》,中文译名《乌合之众》,在词语解释中“乌合之众”是比喻临时杂凑的、毫无组织纪律的一群人,而译者将“TheCrowd”翻译成“乌合之众”,可见作者本人对群体就是持贬义态度的。勒庞在书中说:“人一到群体中,智商就严重降低,为了获得认同,个体愿意抛弃是非,用智商去换取那份让人备感安全的归属感。”在群体中人没有了思维能力,没有了辨别是非的能力,个人在群体当中就像是找到了后盾,原来一个人不敢做的事,因为有群体所提供的安全感,个人也会丧失理智去做一些以前不会做的事。
举个例子来说,针对韩国部署萨德导弹事件,中国人联合起来反对韩国乐天集团,一些虽然处在群体当中,但是有个人独立思考的人选择的是理智爱国,他们用自己不够买韩国产品,自己不去韩国旅游的方式来抵制韩国的行为,而有些处于群体并被群体同化的人,则选择了激进的方式来反对韩国,他们去中国人经营的韩式餐厅进行打砸,去中国的超市里毁坏韩国的商品,这种没有理智,不计后果的行为就是群体的行为。这里我要用勒庞的观点补充一点,这里所谓的群体是指心理上的群体,就是从心理上他们是聚集在一起的,处在心理群体当中时,他认为他所作所为就不会再承担责任,这时每个人都会暴露出自己不受到的约束的一面。群体追求和相信的从来不是什么真相和理性,而是盲从、残忍、偏执和狂热,只知道简单而极端的感情。所以虽然都是中国人,但是有个人思考与辨别是非能力的中国人和激进的失去理智的中国人所构成的整体不能被称作为同一个心理群体。
群体还有一个特点就是易受暗示。勒庞形容群体中的个人是沙中之沙,风可以随意搅动他们。在群体中,一个人不再具有思想,他受群体支配与操控,当外界对他有利的声音出现他就会放弃自己原本坚持的立场从而投奔到有利的一方,所以在多数情况下,群体是犯罪的群体。拿历朝历代的政变来说,发起反抗的永远只是少数人,群众没有真正渴求过真理,面对对于他们没有直接价值的事,他们会充耳不闻,但是只要能向他们提供希望的,都可以很容易地成为他们的主人;凡是让他们幻灭的,都会成为他们的牺牲品。
之前的日本核泄漏事件一发生,中国老百姓便开启了疯狂的抢盐模式,为什么老百姓会对日本核泄漏影响中国食盐的谣言深信不疑,这就是受到了暗示的结果。网络推手在网络上发表不负责的言论,说以后中国的食用盐有污染,这对于群众来说就是一种威胁,再经没有思考的群体的传播,这种不实的消息就蔓延到了整个异质群体当中,当这个异质群体的心理逐渐产生变化,就造成了一种心理上的恐慌,再加上左右邻居,亲朋好友不断强化的行为,最终使得这种恐慌转化为一种真实的行动——抢盐。有些个体可能有过犹豫,但是为了获得认同,个体最终是愿意抛弃是非,用智商去换取那份让人倍感安全的归属感。
勒庞的观点在今天任被使用,日本普通民众为何曾变成战争的机器,文革时期的青年为何曾变得丧失理智,抢盐事件为何屡见不鲜,这背后的种种都可以从《乌合之众》中找到答案,不可否认这部经典的影响力之大。而我在阅读了这本书后也许确确实实学到了东西。如果个体不能清醒的保持一些距离,就很容易失去个体的独断力,人云亦云,但是个体又不可能完全的脱离群体,在必要的时候群体确实是一个个体的支柱,所以当面对一个观点时,接受的不能仅仅是其结果,还要深层次地去挖掘其过程,并且要时刻保持怀疑的态度,避免被群体狂热的情绪所淹没。这就是我读此书最大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