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家乡在成都,从小到大我没有离开过这里,我无法体会游子远离家乡的惆怅之情,但我的家乡这几年的变化日新月异,儿时记忆中的家乡也只有在那几条老街中去寻味了。
何为家乡,有家在的地方,就是家乡。家乡是三代同堂围坐在一起吃饭的团聚;家乡是在整个大院喧闹的儿时玩伴;家乡是那条上下学必经的老街。现在的成都已是一座国际化大都市,地铁四通八达,到处都是高楼林立,高架桥沿着二环路包裹着城市,虽然这座城市已浸没在钢筋水泥之中,可是成都人却并未一改初心,向往安逸休闲生活的成都人依旧是这个城市的主宰。逛成都不要去春熙路,东郊记忆等这些商业街,那里只有铜钱的腥味,逛成都只有穿梭于各条老街才能体会成都生活的安逸。
玩小清新不一定要去宽窄巷子,往镗钯街一站才晓得什么是小资,不宽的街道,安静的环境,没有熙熙攘攘的人群,只有小店林立,这些小店外饰简单,进入其内部才发现才别有洞天,别致的装潢让你分不清这里是咖啡厅还是火锅店,休闲的环境让你不知道这里是书吧还是酒吧。街道上偶尔会遇到遛狗的市民,他们好似没有目的的在这街上闲逛,他们可能在这条街上住了好几十年,这条老街那么短,可能早已遍布他们的脚印,可是这里却还是有他们走不完的记忆。
回味历史不一定只有武侯祠的三国,去琴台路走走,看看西汉时期的传奇人物卓文君与司马相如,品味他们的爱情故事。琴台路虽然是以买珠宝为主,但即使是现代商业建筑业也多以坡屋顶造型、素色着色,街道以汉画像砖带为纹饰铺设,游人随砖带前行,宴饮、歌舞、弋射、车马出巡等2000多年前汉代人的社会现实图景和理想天堂便复活在游人的视线中。琴台路的尽头就是百花潭公园,百花潭公园内是一派小园林的景象,大大小小十多个的景点,每一个景点都别具风格,古朴典雅,其内的慧园是据巴金饮誉世界文坛的名作《家》中对园林及其建筑的描写为蓝本设计和修建的,是一组仿清末民初川西民宅风格的建筑,富有浓郁的古典风韵和乡土气息。成都人最惬意的事,就是在暖烘烘的太阳下面,躲在成片的树林之间,透过树叶的缝隙享受斑驳的光影,泡一碗盖碗茶,细细品味时光在茶香中流逝的感觉,这就是典型的成都生活。成都的历史不局限于名人古迹,她的每一条街,每一棵树可能都是历史的积淀,成都的历史是浸泡在一碗清茶中的,她不浮华却很浓郁悠长。
成都不是赵雷歌中那个阴雨的小城,在玉林路的尽头也没有小酒馆,唱成都的歌还是那首改编方言歌《耍成都》来的实在,那是实实在在的成都生活,无厘头的歌词中处处夹杂着成都人生活的各条街。当夜幕降临,还想找个有情调的地方,不妨到九眼桥的那条街上去看看,各式各样的酒吧交织在一起,灯红酒绿中也不乏一些小清新的地方,靠着河边的二麻酒馆就是这样一个与众不同的酒吧,类似茶馆的风格与熊猫的主题结合,处处彰显着成都的特色,来的早一些还能遇到穿着十二中校服的学生放学回家,偶尔有一阵湿润的风吹来,吹乱了高中女学生的发,少年温柔的波动她的头发,那种青涩的爱情萌芽在这条河边,再次唱起赵雷的《成都》,原来“带不走的只有你”不只是一座城,还是一个人。
我对成都的留恋不只是她快速发展后的种种便利,更是她带给我的一种情怀。那种温润的气息,悠闲的状态,朴实的感觉是这座城市独有的性格。对于一个从小在成都长大的我来说,成都不仅是一座城,更是我对儿时的完整回忆。儿时曾伴着祖父叮叮当当的单车铃穿梭于成都的大街小巷,那一条条我所去过的老街都有一个我与祖父的回忆,现在他不在了,可是街还在,我的记忆还在,这是我一生也无法割舍的,所以不管到何时,不管我在或不在成都,这里永远是我心中最牵绊的地方。
那种宅兹成都的幸福伴随着童年的歌谣“胖娃胖嘟嘟,骑马到成都,成都又好耍,胖娃骑白马……”将一直传承给我的后辈,愿他们也觉得活在成都是一种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