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教育公平是社会均衡发展的基础,是法律赋予人们的基本权利。地域化差异、阶层群体差异、民族性别差异等等问题共同加快了教育不公平的产生。本文提出了与之相对应的种种解决办法。
关键词:教育不公平,差异,原因,对策
教育公平是社会均衡发展的基础,是法律赋予人们的基本权利。然而在中国的发展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产生了教育不公平这一现象。教育不公平是一种历史现象,区域现象和复杂现象。我国当下的教育不公平主要表现在量和质的两个方面,从量的方面来说,政府对教育的基础建设投入,对教师的薪资待遇投入和对教师的培训经费方面都是不公平的;从质的方面来说,不同地域的教育内容不同,配备的师资水平不均衡也导致了教育的不公平现象。其根本原因有两个:一是由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制度化建设的发展不均衡,造成了东西部的地域差异,表现在教育上就产生了其不公平,二是由于政府对教育的投入、配置与管理的差异化,导致了教育的不公平。
1导致教育不公平的原因
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各种原因,我国教育不公平现象比较突出,与我国目前教育不公平的现象主要体现在不同地域之间、阶层群体之间、民族和性别之间的教育差距的加大,以及各个地方政府对于教育的资源资金投入的差异化。
1.1社会差异导致教育不公平
1.1.1地域化差异
我国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下放教育管理权限,建立了基础教育由地方负责的分级管理体制。义务教育经费主要由地方政府负担,在地方教育部门积极对教育进行投入的同时,在一些贫困偏远地区,由于财政能力不足,资金不到位,而直接导致了教育不公平。我国基础教育和地方高等教育的投资主要由地方政府负责,由国家负责和管理的高等院校的布局又不合理,造成城乡之间、地域之间教育的差别很大。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达,政府和家庭都有能力提供优质的教育,教育的发展又促进经济的发展,这样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与之相反,在西部偏远地区政府没有资金投入到教育领域,家庭教育也跟不上,这也形成了与之对应的恶性循环。
1.1.2阶层群体差异
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中阶层的差距逐渐拉大,教育不公平现象也随之加剧。“择校现象”使不同阶层的孩子受教育的质量产生差距。无论是义务教育阶段还是非义务教育阶段,要选择“重点学校”就需要支付高昂的学费,结果有经济实力和社会背景的家长就可以将自己的子女送进重点学校学习,而弱势群体和贫困家庭的孩子就没有机会接受更高质量的教育。这不但违背了实施义务教育的目的,反而还助长了城市中已存在的阶层差别,不利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1.1.3民族与性别的差异
在我国,对于女性教育和少数民族教育的发展比较慢。在偏远地区和农村地区,对于女性教育的不重视,导致女童受教育不足;在城市和发达地区,还有很多用人单位的女大学生、女研究生有歧视,使得她们在择业的时候被不公平对待。虽然现在少数民族学生在各类学校在校生的比率不低,但发展极不平衡,尤其是在在西部贫困的少数民族自治县尚未普及初等教育。
1.2资源配置不公导致教育不公平
1.2.1教育资源配置失调
国家公共政策总是优先满足甚至只反映和体现了城市人的利益。教育作为一种公共产品,具有一定的社会福利性质,但是城乡教育配置不一致的现象造成了区域化的教育不公平。从整体上来看,由于我国经济发展不均衡,形成东部经济发达,西部经济落后的局面,而在教育上表现为东部教育总体上优于西部教育,而在一个地区来看,各个地区都有重点学校,而重点学要的教育资源就会明显优于非重点学校,包括教学设备的配备不同,教学课本的区别化,教师的薪酬待遇不公平,以及教师的教学水平的区别。
1.2.2学校教学质量不均
长期以来我国教育都实行了重点学校制度,而为了让孩子就读“重点学校”,重点学校得到政府的支、社会的认可和家长的青睐,形成良性循环,越来越好。同时也导致基础教育领域内部资源配置失衡,导致同一地区、区域内学校之间差距的拉大,人为地造成了一大批“薄弱学校”。而为了分配这样差变化的教育资源,就出现了“择校”现象,家长不得不缴纳高昂的学费送孩子进入这样的重点学校,而对于那些贫困家庭的孩子,他们就得不到那些优质的教育资源。
这种由于学校教育质量差距的拉大导致的教育不公平不但违背了实施义务教育宗旨,促长了“应试教育”的倾向,而且还助长了城市中已存在的阶层差别,不利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1.2.3教育领域腐败
由于“择校”制度的存在,教育领域存在一些自主裁量权,而一些教育工作者则运用这些自主裁量权进行一些破坏教育公平的行为,滋生腐败。教育教育领域的腐败主要表现在破坏公平竞争和升学考试制度方面,如通过权力和金钱的交易换取短缺的教育资源;通过特权进入重点中小学;不符合高校入学条件,但能通过各种形式取得人学资格;各级各类学校教职工子女低分录取、减免学费、自由选择专业;一些学校设立各种违规收费项目等等。这些负面的行为加剧了教育的不公平。
2解决我国教育不公平的对策
我国的教育公平问题目前存在着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我们要正式这种现象,并且在工作中找出问题所在并进行改进。要从根本上解决教育不公平问题,还需要一个相当长的历史过程。以下仅就目前我国解决教育不公平问题提出几点策略。
2.1从政策、立法上切实促进教育的公平问题
解决教育公平问题,需要国家重视并且采取强有力的方法来落实与督促,就很多国家的经验而言:通过立法程序把国家关于教育均衡发展的方针政策、制度措施等用法律形式固定下来是实现教育均衡发展的最有力的措施之一。国家需要出台相应的政策法规来保证农村孩子的受教育权,如减免他们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杂费,制定帮助贫困学生完成学业的教育助学贷款政策,并在生活上给他们提供相应的补助。还要落实教育领域的监督问题,设立相应的部门对教育部门进行监督,开放渠道让大众也可以监督教育部门,将教育领域中大家普遍关注的升学问题彻底的公开透明。
2.2合理配置教育资源
合理配置教学资源包括:合理配置师资,合理配置教学设备,切实解决城乡、区域之间教师及教学环境分布不合理的问题,是目前解决教育不公平问题的又一关键因素。教育领域也可以采用医学领域的优秀医师资源共享的制度,采取优秀教师资源在各个学校之间流动的形式,让没有重点头衔的学校的学生也可以享受到优秀的教育资源。还必须要改革和完善教育经费的拨款制度,加大对农村和经济落后地区教育的投入,缩小教育的城乡、区域差别。必须强调中央对教育经费的统筹和管理,加强对农村和经济落后地区的政策倾斜。
2.3均衡提高教育水平
虽然我国教育经费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逐步增大,但我国目前的财政制度中政府的财政收入占GNP的比例却逐年下降,因此加大财税制度改革力度,增强政府财力,确保教育投入增加,提高政府对教育的宏观调控能力,是保证教育水平稳定提高的基础条件。
要提高教育水平首先要普及义务教育,尤其是在偏远农村地区,要使家长意识到让孩子受教育是他们的义务与责任,不能因为性别等原因剥夺孩子的受教育权。
其次是要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均衡发展教师的教学水平,定期组织教师进行培训、赛课等活动来促进教师的教学水平的提高,避免重点学校与非重点学校的师资差距太大。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在教育领域的延伸,也是社会公平在教育领域的价值体现,不断推进教育公平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题中之意。我们应该以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态度,站在历史的高度来看待和对待教育公平,充分认识到教育公平是教育理想与教育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结合。要从根本上改变教育不公平的现象,我们还是需要从最基础的经济建设着手,做到中西部经济均衡发展,大力促进偏远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才是解决教育不公平的根本对策。
[参考文献]
[1]赵慧君,刘辉,孙中华.我国教育不公平问题产生的根源及解决对策[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6,(11):11-13.
[2]王海英.学前教育不公平的社会表现、产生机制及其解决的可能途径[J].学前教育研究,2011,(08):11-17.
[3]魏俊彪.我国基础教育不公平现象析因及其对策[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05):109-112.
[4]马晓芬.浅谈招生考试中的公平问题[J].考试周刊,2017,(82):193
[5]李社亮.我国中小学择校的教育公平问题[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7,(03):8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