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从文《三三》杂想
杨家碾坊里住着两个人,三三和妈妈。三三从小就活在碾坊里,吃米饭同青菜小鱼鸡蛋过日子。妈妈在碾磨工作的时候,三三就坐在一旁玩耍。偶尔喂喂小猫,时而吹着别人给的唢呐,一个人也玩不厌倦。总之,不管自己如何闹腾,她也不会去打搅工作时的妈妈。
磨坊上游有一汪潭水,按照习惯,靠近自己屋前的水,也算是自己财产的一份。于是见到陌生面孔的人到水潭附近准备钓鱼的时候,三三总是会出言制止他们,想要母亲折断他们的鱼竿。可妈妈当然没有这么做,于是以后三三只静静的看着,心里记着他们的钓鱼数。在钓鱼人撇断了钓竿的时候,她又同母亲一起大笑。从这些细节可以看出,三三是特别纯真可爱的人,耍些小孩子脾气,但特别有原则。她很听妈妈的话,也愿意把事情同妈妈分享,率直而善良。当钓鱼的是熟人时,三三便不再管他们钓鱼,和前文的表现形成鲜明对比,体现的是一种别人讲礼,她便也讲礼的良好品质。字里行间,作者沈从文把三三塑造成了一个乖巧懂事,活泼可爱,心智淳朴却又不失原则的女孩,描绘了一个乡下小地方的少女的美丽容貌。
十五岁的三三,是时候招郎上门了。这个夏天,村里来了个陌生男子。白白的脸上好似擦了粉,像唱戏的小生。三三碰见他的时候,第一印象是柔弱胆小,甚至她猜想男子可能会被狗吓倒。后来管事开玩笑似的说若男子欢喜,可以去找总爷说说,这句话被三三听到了,于是她坐在溪边的石头上,心头又烧又躁。
因为城里来的白脸男子,三三和母亲开始说着城里的事情,她们的梦大概就是从这里开始的。因着各种原因,她们和管事和男子经常会见面,来来往往中,增添的是三三对城里的向往,以及对男子的些许喜欢。“什么时候我一定也不让谁知道,就要流到城里去,一到城里就不回来了。”作者通过描写三三的心理活动,使她的形象更加生动立体,也让读者更加体会到三三对城市的向往。
三三和妈妈做了很多梦,有时候两人都说到前一晚上梦中到过的城里,三三总以为母亲到的是一个城里,她自己所到的又是一个更远的城里。城里很美好,比起现在的美好,那么城里的一切会更好。因为抱着这样美丽的梦,所以我们读者没有想到的是,一切美丽的幻想最终都随着男子的病逝而破灭,成为一个永远无法实现的美丽泡沫。
从这里可以看出,小说最后以悲剧结尾。悲剧的好处是,能够让读者更深刻的记住这个结局。三三本来就只是湘西小村的女孩,她可能一生都没有想过去城里看看,一切都是因为那个城里男子的到来。我们知道的是,作者沈从文就是湘西人,他是一个乡里人,他最终到了城里。可城里的一切,让他不是很适应,于是在小说里,作者把城、乡两者的对立冲突也直接流露出来,从这点来说,小说体现了作者的思想。《三三》的创作处在沈从文对张兆和展开追求而尚未结婚期间,于是,小说的创作就带有一种沈从文向“三三”传达爱情、表达爱慕的深意。而文中,沈从文笔下的三三,也对陌生男子魂牵梦绕,表现出纯真的感情。
综上来说,三三就像文中所写,很聪明,很美丽,从小生长在湘西小村里,单纯的像一张白纸。对于内心的爱慕,自己也无法察觉出来,像每一个少女一样,做着怀春美梦,甚至幻想着城里的美好。她过去的生活很幸福,和妈妈一起守着磨坊,每天逗逗鸡,玩玩猫,看看鱼塘,与熟人聊天。正因为这些美好,更加衬托出结局的悲凉。这些很美好,但三三最终得一直这么生活下去,可能再也没有让她为之默默激动的事情。生命里亮起的一些闪光,还未大放光芒便被残忍破灭。从这里,体现的是一种对命运的无法掌控,体现的是三三生命的苍凉。
正如今天的我们,依旧无法知道,命运在下一秒会发生些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