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尚还年幼之时,我对于红楼的印象还仅限于教科书上冰冷机械的概念,而对于《西游记》的兴趣要浓厚得多。那时的我觉得,红楼不过是些情情爱爱的玩意儿,“我才不要看呢!”后来在父母老师的威逼利诱之下,才不情不愿地胡乱读了一通。读过了也记不得什么,什么金陵十二钗啊,什么绛珠仙草,什么阆苑仙葩,通通都很模糊了。
唯一让我印象深刻的就是一个人,一个漂亮的坏人——王熙凤。我曾不喜欢她,因看了高鹗续写的版本中的调包计,认为是她害死了黛玉。但随着渐渐长大,看的书多了,思考得更为理智而成熟了,王熙凤在我心中的形象就有了三百六十度的大转变。我发现我太喜欢她了。
已故红学家王昆仑先生曾有这样一句话:“《红楼梦》的读者恨凤姐,骂凤姐,不见凤姐想凤姐。”王熙凤作为《红楼梦》四大主角之一,是我认为塑造得最鲜活,最富有生活气息的一个角色。她泼辣精明,狠毒强干,将贾府大大小小的权利尽数揽于自己手中,是封建时代大家庭的主妇性格的集中体现。
这样一个张扬又明艳动人的女子,有她在的地方必定是热闹精彩、轰轰烈烈,有王熙凤的戏几乎场场好看、次次精彩。
从一句“我来迟了,未曾迎得远客”开始,属于凤辣子的戏码也就展开了。她能干,将贾府上下打理得井井有条,多年来在精明的贾母面前都没有出过一点差错;她口齿伶俐,逗乐取笑,无论在何种场合都能别开生面,讲得那是一个俏皮可爱;她知分寸,何种场合做何种事,心里如明镜般知晓个通透;她有情有义,照拂黛玉,交好可卿,扶助刘姥姥,大观园这样无忧无虑的宝地,不得不说是得了她不少的保护与庇佑。但与这些相比,更重要的是她无比自信。
我们都说自信就是成功的前提,一个人若无自信,那便是一辈子甘心平庸,畏畏缩缩出不了头。王熙凤她自信什么?有人说她就只是个仗着小聪明撒泼卖疯的,书都没有读过。但她有对自己出身的自信,对自己管家才华的自信,对自己深谙大家族处世之道的自信。
若她读了书,这个女人还了得吗?
她追求自我,抛开道德束缚。有些坏事做了就是做了,心里毫无负担,甚至公然宣称:“我从来不信什么阴司地狱报应的,凭什么事,我说行就行!”坦荡得像一张白纸。她疯狂展示自我,使她的才华得以发挥得最大化,这也就是为何凤姐与其他女性角色都不一样的地方,不论何时,她都是一样地光彩夺目。
但“机关算尽太聪明,反算了卿卿性命”,薄命司上的女子个个可怜。王熙凤外表光鲜亮丽,实际上身体早已成为她最致命的缺陷。
还是太年轻了。王熙凤迷恋手上的权柄已经超过她对自己的珍爱了。她不明白在贾府中呼风唤雨、长袖善舞、如鱼得水都是虚妄,只是一昧好强。她从不给自己留后路,连她的丈夫贾琏都要说:“难道你还要叫我替你跪下才罢?太要足了强也不是好事!”闹宁国府都要闹到“再难往前施展”才罢手,更不用提其他的腌臜事情了。
有风便要使尽帆。这是凤姐一辈子的真实写照。
八十回末,凤姐的命运便一眼就可以望到头。无子无嗣,丈夫离心,婆婆厌弃,病症纷至沓来,包揽词讼放高利贷的外患一大堆,还有个张华仍旧在外面活蹦乱跳。而后各种罪行败露,她被婆婆与丈夫联手休弃,之后在娘家都未能得到过庇护,最终只得抱病而终。
回首凤姐一生,大半部分都是风风光光,光彩照人。谁也没有看见过她服过软,屈过膝。曹雪芹从未将凤姐儿的心理活动写给我们看,刚强而狠毒的背后是否是会有柔软的心思?贾琏与尤二姐海誓山盟的时候,凤姐是否寒了心,是否也会如寻常妇人那般,在无人之时偷偷垂泪过,辗转反侧过?不得而知。
她最不信的阴司报应,反而是循规蹈矩地给了她一身病痛,声名狼藉,落了个灰飞烟灭的下场。
说到底,她可爱也好,可恨也罢,终究不过是可怜之人,红尘一草芥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