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变形记》的认识
之所以取这么个标题,是因为我才疏学浅,不敢对这篇现代主义大师级人物卡夫卡的作品做什么盖棺定论的判断,因此本文,也只不过是谈谈认识罢了。+
《变形记》是一部中篇小说,这部小说的故事情节并不复杂,不仅人物出现的较少,就连小说剧情的发生地点也基本上都在同一个地方。读完本文,大多数人对于格里高尔的家人都表示强烈的不满,再一结合作品的年代,“批判资本主义社会”这个大帽子就理所当然的扣了下来。上面的这些情景,也是我本人阅读完这篇小说的真实感受。我高中是一名文科生,在饱受我国政治历史教育的熏陶后。我发现我最会做的事情就是扣帽子。也就是所谓的定性。看到一个历史事件,不假思索的立马结合年代给它扣上腐朽的封建主义,或者资本主义这样政治正确的帽子;在与人争辩的时候,倘若观点不合,就痛骂对方五美分日杂。我在此无意具体的分析扣帽子行为的前因后果,但是我认为:这样草率而教条主义的行为影响了不少人对于许多文学作品的认识,《变形记》便是受害者。
读完后,我在网上查资料,找到的资料99%都没有离开两个字:异化。这个异化是一个专业术语,来源于马克思政台经济学。大概意思就是人的生产活动反过来统i台人本身。如果用这样的观点去分析全文,一切都豁然开朗,格里高尔的价值从有用状态转向无用状态的过程里,他的家人们也跟随格里高尔状态进行着快速准确的反应。到此,我也就觉得,这篇文章被解读的差不多了。然而我如果现在都还是这么认为这篇文章的前两段就不会这么写了,因为我无意中发现,夫卡的作品在冷战时期的东欧是衡于“禁书”。这就是很有意思了,为什么要批判资本主义的作品在社会主义的世界里会被禁呢?这本书真的就只有批判资本主义社会这么个内涵了吗?再经过仔细一想,我想很多人就会发现,《变形记》的格局要比你高中学到的那点东西大很多。比如说,“认识论危机”。书中以格里高尔为主视觉来进行写作,一定程度误导了读者对这篇作品的理解。我们知道格里高尔变成了虫,那家人是如何看待的?这只虫不会说话,只会爬来爬去,那家人究竟如何判断这只虫是格里高尔呢?这是一种观点,再举一例:“规代社会人的精神困境”。当工业文明取代农耕文明的时候,变形就开始了。现代社会的构成必然使人就范,造成双面人格。这里不再分析过多,只是我想说:我们每一个人都在经历着这样的变形。
以上。就是我对《变形记》的认识。这篇小说宛如一个巨大的容器,能装下各种各样的观点来解释它。至于卡夫卡本人到底是怎么想,无人得知。因为是卡夫卡让格里高尔变成了一只虫,而不是其他什么东西。最终解释权在他手里,而我们后人对他的作品进行不懈的解读,争论,也正是其魅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