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序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德日败局已定,美国亟需制定战后对德、日的政策。对德国,美国比较了解,政策也比较明确,即武装占领,直接管制。对日本,美国不太了解。当时有两大问题需要研究:第一,日本政府会不会投降?盟军是否要进攻日本本土而采用对付德国的办法?第二,假若日本投降,美国是否应当利用日本政府机构以至保存天皇?为了回答这两个问题,美国政府动员各方面的专家、学者研究日本,本尼迪克特的这本《菊与刀》就是受美国政府委托(1944年)研究的结果。
作者根据文化类型理论,运用文化人类学的方法,把战时在美国拘禁的日本人作为调对象同时大量参阅书刊和日本文学及电影,写成报告。报告中推断出的结论是:日本政府会投降;美国不能直接统治日本;要保存并利用日本的原有行政机构。因为日本跟德国不同,不能用对付德国的办法对付日本。战争结束,美国的决策同这位人类学家的意见一致,事实发展同她的预料和建议一样。
1.作者:鲁思·本尼迪克特
2.出版时间:1946年正式出版,1949年出版日文版
3.出版国家:美国
4.出版背景:最初是美国人类学家鲁思·本尼迪克特奉美国政府之命,为分析、研究日本社会和日本民族性所做的调查分析报告,旨在指导美国如何管制战败后的日本。
5.精彩内容引述:不论遇到什么灾难,城市的空袭也罢,塞班岛的溃败也罢,菲律宾失守也罢,政府对日本老百姓所作的解释总是:这些早在预料之中,没有什么值得担心。(第19页)
日本人的英勇概念排斥这样的救援行为。只有接受生死考验的,才是英雄好汉。防范措施没有价值。在紧急情况下伤病员干脆被杀掉。(第25页)
日本人对物质主义的蔑视在这里起了重大作用。日军士兵被教导说,死亡本身就是精神的胜利。(第26页)
(二)本论:
1.内容:目录-第一章任务--研究日本菊与刀;第二章战争中的日本人第三章各得其所,各安其分;第四章明治维新;第五章历史和社会的负恩者;第六章报恩于万一第七章"情义最难接受";第八章洗刷污名第九章人情的世界;第十章道德困境;第十一章自我修养;第十二章儿童学习;第十三章投降后的日本人。
全书的第一章,是作者从一个文化人类学家的角度,简要说明了这本书的目的,或是说她的任务——研究日本。她也指出在此项研究中,由于战争的现状,使她无法进入日本本土进行调查,然而,她还是采取了直接与日本人接触的方法(美国国内有许多在日本长大的日本人),同时大量阅读文献,看日本编写、拍摄的电影、宣传片、历史片,与看过这些影片的日本人共同讨论理解。最重要的是,作者是以日本人的习惯(预期和公认)为入手点,主要研究了一些日本人生活的细节,通过这些孤立细节间系统性的联系,最终推到探讨日本何以成为日本民族。这一研究思路应该说也为我们了解学习不同文化间差异提供了一个好的模式。第二章依旧还是以引子的形式向我们展示出日本人在战时与别国、其他文化所不同的一系列做法,从精神战胜物质的宣传,到对待投降、战俘的与西方的迥异态度,这一切在作者的美国文化中都是无法理解的,然而这些在战争中的表现也有其背后的价值观念、文化背景原因。本尼迪克特明确指出,在面对日本人战时不可理喻的行为时,不应抱有不屑或是仅仅将此视为荒诞无稽,而是应当审视这一现象背后的文化。所以,从第三章开始,作者开始阐述日本一个重要的社会意识:各得其所,各安其分。而这意识的来源,正是日本人对于等级制度的信仰,成为日本人处理人际关系及国际关系的根本准则。接下来的第四章“明治维新”,从历史角度上,揭示出等级制度对于整个日本社会的维系的重要意义。特别是关于明治维新,在当时社会变革的形势之下,日本人依旧坚持遵循等级制度,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个本来社会中下层发起的革命,最终的成果却是由社会最上层的天皇下达,使这次革命演变成为了整个日本社会自上而下的一次自我改良。第五章“历史和社会的负恩者”,第六章“报恩于万一”,第七章“情义最难接受”,第八章“洗刷污名”,第九章“人情的世界”,第十章“道德的困境”在我看来,在本质上,都是在阐述日本社会中“恩”(在这里,“恩”更接近于我们所说的义务的来源)与“情义”的重要意义。在日本这样一个等级社会里,人们由不同辈分、性别与年龄等形成以上下关系为核心的人际关系,但是这种关系并不是简单的长官与附属的关系,而是通过“忠”“孝”“恩”“情义”等各种观念的集合连接起来的。这种关系显然不同于我们一般意义上的义契约为基础的交换关系,而是以“恩”和“情义”为基础的道德原则所维系的关系。而与此同时,由于日本人的观念中,“忠”“孝”“恩”“情义”属于不同的范畴,都需要严格的遵守,所以时常出现如“情义”和“忠”相冲突的情况,于是就有了如“四十七士”杀人复仇以遵守“情义”又切腹自杀以遵守“忠”的故事。第十一章“自我修养”,第十二章“儿童学习”,则分别从自我和外界两个层面的生活细节来解释日本人培养其“忠”“情义”意识的过程。特别是作者对于日本人儿童教育的细致研究阐述,让我们看到了在第一章中作者作为文化人类学家所坚持的基于生活细节的研究思路。全书的最后一章,是对日政策发布以后作者所写的,与头两章关于战争的内容相呼应。应该说,是印证了作者的研究结果,就是由于日本人最重视“忠”“情义”,并且坚持一条道路,假如失败又能够接受改变这些种种特性,最终盟军采取了保留天皇,并将行政权利依旧交由日本人。总结起来,《菊与刀》这本书成功塑造了日本民族和文化的性格,不同于西方“个人主义”的“集体主义”组织原理,和不同于欧美“罪感文化”的“耻感文化”的文化状态。而“诚”和“自重”则是支持“集体主义”的两个重要观点,这要求日本人必须密切注意别人行动所作出的暗示,并强烈地意识到他人对自己行为的评价。这就意味着正确的行为很少由“内在的强制力”来决定,判断什么是正确的行为,也往往是从社会关系中去把握,由社会来决定。通过以上分析,作者指出,日本是“以道德作为绝对标准的社会,依靠启发良知的社会”。这本书更重要的在于本尼迪克特用“等级制度”的理论解释日本发动战争的文化心理,用对最高权威的服从来说明战争中与投降后日本人态度的180度大转弯,都是富有启发意义的。另外,不仅日本军人在二战中的残忍和野蛮行径,可以从“集体主义”的行为方式中得到某种理解,就是战后日本人在历史问题上反映出来的“民族健忘症”和悔罪意识淡薄(修改历史教科书,参拜靖国神社),也可以从缺乏恒定的是非标准和他律性道德的“耻感文化”中获得合理的解释。同时,也不难发现日本文化与中国文化的区别,虽说日本从中国引入了儒家伦理中的“忠”“孝”观念,然而却摒弃了儒家最高道德准则“仁”,因为“仁”是日本森严等级制度所不能接受的。在中国,统治者不“仁”,平民可以违背“忠”揭竿反抗,父母不“仁”,子女可以违背“孝”大义灭亲;而在日本,对于“忠”与“孝”的遵守是无条件的,并不像中国要以“仁”为前提。这对于我们更进一步理解中日关系也有着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受到这本书的启发,我去也去借阅、观看了一些日本的文学作品与影视作品,不难发现作者所说的各种现象。我自己是个推理小说迷,从我看过的日系推理中可窥见日本社会的一些生活掠影,如《白夜行》《湖边凶杀案》中等出现的校园(儿童)暴力现象,可通过“儿童学习”一章中的一些观点得以解释,《异邦骑士》《百变舞女》等中出现的家族成员间复杂的情仇关系,也可以在《菊与刀》一书中关于日本家族关系的论述中找到相应的观点。同时,如《伊豆的舞女》《挪威森林》等爱情作品中也不难发现,日本人对于矛盾、悲剧的审美偏向,因为只要主角在困境之下没有放弃追求“情义”,那么他们就可以得到观众的赞同。各种作品中对于酗酒、色情(我觉得我看过的大部分日本小说,都或多或少具有软色情的成分)的不避讳,也在《菊与刀》中能找到,日本人对于肉体享乐主义的不反对,因为在日本文化中,享乐的肉体生活与高尚的精神生活并非矛盾对立的两面,物质享受在严谨的生活中只占据微不足道的地位,是能够依靠自我充分控制的。而且,回想起看过的一些日本动漫作品(我个人也看过不少动漫),也发现像一般意义上为大多数人厌恶的《火影忍者》中的男二号宇智波佐助,在日本的支持率很高,因为他身上体现出了“忠”“孝”“情义”三方面的矛盾,这与“四十七士”的故事有相似之处。诸如《黑执事》《死神》中也大量体现出对“忠”的无条件的遵守,对复仇、报恩的执着等。不过,这本书中对于日本神话的探究略显少了一点,如我看过的《巷说百物语》(妖怪推理系列),介绍了一些日本的民间神话传说,像伊邪纳岐与伊邪纳美神的故事(关于生死、情义)等,也体现出许多日本文化中的价值取向。
2.扩展:《哈佛日本文明简史》:读懂日本的第一本书,哈佛大学燕京学社社长、日本史研究巨擘经典著作全方位展现自天照大神至当代日本文明的斑斓形态。这是一本自天照大神至当代日本文明最真实、最简洁的生动绘本。全书既有史可依,又生动有趣,不仅刻画了四十七浪人为救主不惜剖腹自杀的真性情,也严谨有力地论述现代日本的兴起。不论是日本研究领域的专业人士,抑或对日本民族充满好奇的普通读者,都可以在这本“简约”而不“简单”的小书里寻求到想要的答案。
3.学术观点:菊本是日本皇室家徽,刀是武家文化象征。菊花呈现柔美,莫不让人想起《枕草子》所展现的日本传统生活之美,以及川端康成笔下的女性温雅哀婉之美。刀则诉诸暴力,最容易让人想起的莫过于举刀剖腹的日本武士。菊与刀,一如樱花与武士。本尼迪克特选择这两个内涵迥异的意象,意在象征日本国民的矛盾人格或日本文化的双重性。正如作者所概括的:“日本人生性极其好斗而又非常温和;黩武而又爱美;倨傲自尊而又彬彬有礼;顽梗不化而又柔弱善变;驯服而又不愿受人摆布;忠贞而又易于叛变;勇敢而又懦怯;保守而又十分欢迎新的生活方式。”日本民族是一个具有狂热精神信仰的民族,相信精神胜于物质的力量。早在上世纪30年代,前陆军大臣、军国主义者荒木大将透过《告日本国民书》,宣扬日本的“真心使命”,在于“弘扬皇道于四海,力量悬殊不足忧,吾等何惧于物质!”日本的战术手册上也有这样的传统口号:“以吾等之训练对抗敌军数量之优势,以吾等之血肉对抗敌军之钢铁。”二战期间,他们的空军“神风特攻队”,甚至以自杀的方式攻击美国军舰。这表明军人对天皇陛下的效忠。天皇和日本是分不开的,天皇是日本国民的最高象征,是国民宗教生活的中心,也是超宗教的信仰对象。并不像美国那样重视自由平等,日本社会强调的是等级秩序,这是两国不同的生活准则。使用不同的敬语,鞠躬和跪拜,这是我们十分熟悉的日本日常生活礼节。即使家庭生活中,也必须遵守以性别、辈分及长嗣继承为基础的等级制。在政治、宗教、军队、产业等各个领域,日本都有十分周全的等级制度安排。各层各级各司其职权,逾越则必遭惩罚。此所谓“各得其所,各安其分。”这种渗透在普遍生活中的道德伦理观,是真正的“日本制造”。日本向外输出战争,目的也是为了建立国际等级新秩序,只不过他们设想位居等级高端的应是日本人。作者透过恩、情义、名誉等关键词描绘了日本人的德行规范,同时描绘了一个由洗澡、睡眠、吃饭、恋情、酗酒等组成的人情世界,最后指出日本人的道德困境。其结论是,日本文化是不同于欧美“罪感文化”的“耻感文化”:他们以知耻为德行之本,依靠外部的强制力来做善行。这种文化的极端表现,就是日本流行的自杀现象和战争输出。日本人以适当的自杀行为来洗刷污名从而赢得令名,这让我们再一次想起武士切腹。而对外发动侵略战争,其深层动因依然是名誉,日本人迫切要求在世界上赢得“尊重”。
4.评价:身为日本邻邦的我们,也许也需要像本尼迪克特这样潜心去研究探索日本民我们对他们的认识还是太少(至少在读《菊与刀》之前),不论是作为朋友还是作为敌人。
(三)结论:一个作为文化问题的战争军事问题报告。其研究意见不仅为美国军事外交决策所采纳,也被日本本土称之为现代日本学的鼻祖,是文化人类学者研究日本的经典性著作。
(四)精彩再现:
日本人生性极其好斗而又非常温和;
黩武而又爱美;
倨傲自尊而又彬彬有礼;
顽梗不化而又柔弱善变;
驯服而又不愿受人摆布;
忠贞而又易于叛变;
勇敢而又懦怯;
保守而又十分欢迎新的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