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028-8556-4969
语言:中文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作品交易> 文字作品> 其他>

文集一

作者:汪婷婷
主要内容     

大众传播学翻转课堂

马莱茨克模式又称“马莱茨克大众传播场模式,国学者马莱茨克(Maletzke)关于大众传播过程中传播者和受传者在各种社会心理因素制约下进行传播活动的一种理论描述。1963年,马莱茨克在他所著《大众传播心理学》一书中提出这一模式,其具体内容如图所示:A、传播者的自我形象B、传播者的个性结构C、传播者的工作小组D、传播者的媒介组织E、传播者的社会环境F、媒介内容的公开性所产生的压力或约束a、受传者的自我形象b、受传者的个性结构c、受传...

马莱茨克大众传播场模式应用了“场论”的研究思想。“场”本是现代物理学的一个概念,它是指从环境与物体的关系上去把握物体的特征及环境的特性。场论是勒温在研究群体动力学提出,已经发展成为社会科学的一种研究方法,强调环境内复杂的因素和变量相互之间的影响。大众传播场就是大众传播过程中诸种社会关系的群集和总和,他认为无论是传播者还是接受者的行为,都是在一定的“社会磁场”中进行的,而在与社会的互动中显示其传播的性质和作用。

具体阐述

马莱茨克进一步列举了影响传播者行为的有关具体因素:

1、来自社会环境的约束。社会道德规范、社会文化规范和法律起着控制和制约传播者的作用。

2、来自受传者的约束。群众的舆论反映出对传播者的态度。

3、来自媒介组织的约束。各种大众媒介组织的宗旨、所有制形式和政策不同,而所有这些,对传播者个人来说都是重要的环境因素。

4、来自工作群体的约束。大众传播者总是在一个群体工作,他的自由在某种程度上受到工作群体的规范和价值观的限制。

5、来自传播者的个性结构和自我形象的约束。传播者都有自己的人格意识和个性结构,要考虑自己的行为准则在公众中的形象。这些都是制约传播者如何进行选择和制作信息的社会因素。

在这个模式中,马莱茨克认为,接收者心目中的媒介形象导致接收者对媒介内容的期望,因而可以认为这种形象将影响到接收者对内容的选择、感受和反应的方式。媒介的知名度和可信性是这一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

模式详解

传播结构的四大要素并没有变,但各个要素之间的复杂互动关系被勾画出来了,社会与传播之间的关系展开了。

传者方面,记者编辑都有主动性,反过来又承受着"讯息的压力",媒介的压力。

受者方面,与传者对应,也不能不对大量信息进行"内容选择",受者同样受到"媒介压力"。

"感觉和效果"是双向互动的过程。讯息作用于受者,受者也反作用于讯息。与传者一样,受者也有复杂的背景:个人层面、组织组织层面、社会层面。

意义

马莱兹克的这一模式说明传播是一种复杂的社会行为,是一个变量众多的社会互动过程。这种互动并不仅仅是有形的变量--社会作用力之间的互动,而且也是无形的变量--社会心理因素之间的互动,这样的视角无疑使社会传播系统研究得到了进一步的拓展。

缺陷

马莱茨克模式虽然列举了各种各样的影响因素,但并没有对这些因素的作用强度或影响力的大小差异进行分析。社会常识告诉我们,大众传播者和受众个人对媒体内容都有影响,但两者影响的性质和大小是截然不同的。不对这些情况加以区别,我们在考察大众传播过程时就很难抓住主要矛盾。这也说明了,关于社会传播系统的研究还有待于进一步深化和完善。

跨文化传播视域中国家形象塑造的路径选择——基于马莱茨克模式的分析

随着全球化和信息化进程的迅速发展,国家形象受到世界各国前所未有的重视,其战略地位日渐提高,国家公关时代业已来临。而对于正进入加速崛起关键期的中国,塑造良好的国家形象意义则更为重大,正如美国学者乔舒亚·库珀·雷默所言,“国家形象对于当代中国来说是最为根本的问题,假如把这个问题解决好了,那么许多其他困惑和难题都可以迎刃而解”[1](P.12)。然而,现实当中,我国积极正面的国家形象却并未能赢得国际社会特别是西方国家的普遍认可,认知偏差甚至误读现象时时出现,这与我国经济政治实力极不相配,构成了我国国际竞争力提升、和平崛起与民族复兴的严重障碍。一、问题的提出:西方受众眼中误读的中国形象毋庸置疑,当今国际社会体系依然是由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所主导的,因此研究西方受众眼中的中国形象颇为重要。现实中,这种形象呈现出以下三个特征:其一,关注度提高。随着中国国际影响力的不断提升,西方国家对中国的关注度也持续升温,。

原创不易,您可选择 , 鼓励原创呦!

联系我们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区浆洗街27号天亿大厦A座1107室
电话:028-8556-4969
邮箱:xzb@goldcopyright.com 联系我们
扫一扫
登录移动端
如您有以下需求请勾选或填写相关信息,我们将尽快与您联系
1.有意购买本作品并询价
2.单次使用本作品并询价、授权
3.委托本作品的作者定制业务并询价
4.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