呐喊后的彷徨
【摘要】鲁迅的《彷徨》贯穿着对生活在封建势力重压下的农民及知识分子“哀其不幸,思其不争”的关怀,它蕴含着深广的历史图景,以对小说人物命运的叙述来反映当时中国的现象。鲁迅在人物形象描写中所运用的白描手法也具有典型意义。
【关键词】鲁迅、批判封建、彷徨、揭露
鲁迅的小说伴随了我从小学到大学。他的作品是深刻的,是能给人的内心带来震撼的。到日本的鲁迅,原本想要在回国后救治像他父亲那样被误的病人的疾苦,战争时候便去当军医,一面又促进了国人对于维新的信仰。但在日俄战争期间,他在幻灯片上看见中国人因替俄军做侦探而被日军砍头的场面,而围着赏鉴这示众盛举的也是神情麻木的中国人。这一刺激不仅使鲁迅感到身为弱国子民的悲愤,而且使他改变了医学救国的思想,转而志向文学,以拯救中国民族的灵魂为急务。正是带着这一份爱国热情,他在倡导“新文化”和“文化革命的”《新青年》上发表了中国现代第一篇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从此的写作可以用一发不可收拾来形容。
那时候的鲁迅还是意气风发、拥有着满腔热血。他创作的《狂人日记》对封建礼教进行深刻的揭露令人震惊,揭露了“仁义道德”的极端虚伪性,展示了封建礼教吃人的可怕,同时发出“救救孩子”的呼声,这不仅体现了鲁迅浓烈的人道主义情怀。孔乙己在科举制度的毒害下,精神上迂腐不堪,麻木不仁,生活上四体不勤,贫困潦倒,最后终被地主阶级所吞噬。《孔乙己》揭露了当时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精神的毒害和封建制度“吃人”的本质。在鸦片战争后,中国内忧外患,政治腐败,民众愚昧的社会背景下创作的《阿Q正传》批判了当时中国社会的封建、保守、庸俗、腐败的社会现象。有力揭露旧中国人民的生活场景和其处在水生火热中的病态。鲁迅也对普遍存在于中国人灵魂中的“精神胜利法”做出来批判。而普遍存在在鲁迅小说中的“看客”现象,无疑也展示了当时中国人的愚昧麻木。
《彷徨》.《在酒楼上》
《在酒楼上》写的是清末民初较早的知识分子之一,“我”的老朋友吕纬甫。他曾经有过不小的救国救民、改革社会的志愿与雄心。他当年曾与“我”到城隍庙去拔掉神像的胡子。他当年是敏捷精悍,眼中闪着射人的光芒,为议论改革中国的方法,竟会和人打起来。在弥漫着“旧思想”、“旧文化”的旧中国,他可算是一个有抱负、有理想的青年。然而旧的势力强大,知识分子个人的力量很渺小。无情的现实磨平了吕纬甫的棱角与锐气,意志消沉,行动变缓。他变得“模模糊糊”,“敷敷衍衍”,“随随便便”。十年过去,他一事无成,教几个学生“子曰诗云”以维持生活,做着一些自己都觉得无聊的事。文中吕纬甫的一句话印在我的脑中“我在少年时,看见蜂子或蝇子停在一个地方,给什么来吓一跳,即刻飞去了,但是飞了一个小圈子,便又回来停在原地点,便以为这实在很可笑,也可怜。可不料现在我自己也飞回来了,不过绕了一点小圈子。”这句话无疑是表露他内心的不甘而又无能为力的挫败感。一石居楼下的废园,废园里满地积雪,雪地上的几株老梅,繁花满树,亭子边的一株山茶,“从暗绿的密叶里显出十几朵红花来,赫赫的在雪中明得如火,愤怒而且傲慢。”看到这片净土他眼中忽然闪出在学生时代常有的射人光芒。他心中还是有不甘吧。
《彷徨》.《伤逝》
文中的涓生和子君都是五四新青年,涓生经过新思想的熏陶和影响。涓生常对子君讲新文化、新思想、新道德、新观念。子君也因此受到了深刻的影响,成为了接受过五四新风洗礼的新女性。他们两个人冲破封建势力的重重阻碍,不顾周围社会的严威和冷眼,追求婚姻自主建立起一个温馨的家庭。子君大声说出:“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这自然是大无畏的个性觉醒的强音,但这也只能是抵抗精神压迫的精神武器。但是爱情是精神的,生活是现实的。爱情中需要浪漫的,婚后生活却是不能只拥有浪漫,它牵扯的东西太多。两人同居后,子君渐渐不再看书了,不再学习,她忙于管理家务连谈天的功夫都没有,更别说散步了。她也开始跟房主人因为油鸡争吵,钩心斗角。这样的转变使涓生开始怀念他们在会馆时,偶有的议论冲突和意思的误会。在爱情的美妙和生活的严酷说形成的大反差中,涓生似乎清醒起来,他为了摆脱这样的困境狠心与子君分手,最终导致子君离开人世。留给涓生的只有悔恨与悲哀。人生如梦,往事如烟。在封建思想根深蒂固的社会,想要真正冲破封建谈何容易?
鲁迅的文章多以深刻的语言反映社会的现象,使人觉醒。他的文章是值得拿来一生品味的。
【参考文献】
1.《鲁迅经典读本小说卷》主编:陈漱渝,王景山点评
2.《呐喊》中的《狂人日记》、《阿Q正传》、《孔乙己》
3.《彷徨》中的《在酒楼上》、《伤逝》
4.《鲁迅自述一生太平凡》鲁迅著
5.百度百科文章内容梗概
6.超星在线文章内容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