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028-8556-4969
语言:中文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作品交易> 文字作品> 其他>

叹世间谁能无情 ——论薛宝钗“无情说”

作者:陈卓雪
主要内容     

若是对《红楼梦》相知甚少或是略读一二,对于薛宝钗的评价多半是无情冷酷、心机深沉这样的贬损话语。实际上,历史上对宝钗的评说从来没有一个定论,为宝钗翻案的人也有不少。但是,无论如何在世人之口里的宝钗,似乎在百年间都深深陷入无情的泥沼里出不来。最早也曾人云亦云看待宝钗是那般无情虚伪,却在如今随着年龄的增长,对于从前的认知产生了许多怀疑之处,薛宝钗的无情算得上存疑的一个。而如今转头看来,知道宝钗确实无情冷心,但是同样动人心魄。薛宝钗纵然冷情,但是她是多重而复杂的,也是《红楼梦》中华贵的、美丽的、典雅的女子之一。

原书中对于薛宝钗的花签诗是“任是无情也动人”,却在众人口中被断章取义只当做一位“无情”之人。这首诗来自于唐代罗隐的《牡丹花》,全诗通篇写尽了牡丹的雍容高雅,抒发道家超脱之情。“任是无情也动人”字面上写牡丹美丽就算没有人世间的感情,也是一样可以打动天下所有的人。这样看来此诗、此句皆是正面意义,由此转到宝钗身上和诗意真是绝妙契合。薛宝钗在《红楼梦》中被当做杨贵妃一样的美人,样貌皆为上品,尤其那丰腴迷人无人可比。更是把她称为牡丹的化身,是整个本书“艳冠群芳”中的“群芳之冠”,长在人间却不能被亵玩,高贵得只被人仰视、憧憬。牡丹不是无情的,龚自珍也说过“落红不是无情物”,落花尚且有情,更何况蓬勃生长着的花中之王牡丹,更应该是集情于一体的。宝钗也自然不是无情的,生而秾丽却非傲然自居,她不是属于世间一般情爱中的一员。

这里说到“无情”二字,最大的缘由在于多数的人都只是世俗、浮于表面的,都只爱那“任凭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的深情,全心全意感叹宝黛爱情的真挚。薛宝钗的“无情”并非绝无感情,就像她属于是宝黛钗三人爱情悲剧中的一环,那注定了她自定位开始就不可是一位真正无情的人。而若要真正去看待薛宝钗,定然不能以寻常的小情小爱去做评判的标准。宝钗处在尘世难免染上人间气息,但她却绝不拘泥男女欢爱,自有她自己的打算。

就像开头叙言,薛宝钗多重而复杂,换句话讲她是一个矛盾体。一方面她心机深沉去事事笼络人心,也冷酷漠然在大观园中做一位局外人,这样的薛宝钗和无情是具有同一性的。但是另一方面,她恪守着妇德坚持自爱自律,也做着温情的体贴之事以大姐自居,这样的薛宝钗和无情又产生了一种微妙的背反性。但是绝对不能武断去说宝钗的矛盾天然生成,反而这样多重的矛盾来源后天的培养。这是属于社会历史背景催生出人的必然异变,没有人天生这般识大体,这般冷静克制。薛宝钗生在封建家长制的清朝末年,使得她要在社会中立足必须舍弃小女儿的纯真多情,不与人交恶也不与人交心,这是她感知到并坚持的生存之法。放在今天来看,宝钗这样的自我塑造,其自身悲剧性就完全不可避免。在面对旧时女人一生最为重要爱情和婚姻之时,当理想的爱情与封建礼教产生冲突,薛宝钗以一种违背常理的无情理性不仅克制住了泛滥的爱情滋长,甚至去限制了正常的情感流露。而后对待宝玉的对自己并没有爱意的表现,宝钗亦可以淡然以对,并非不爱只是那份爱意已在人为扑灭中显得不足了。她的情感属于一种难以言喻的“冷”,是“不再随流水,不再委风流”的牡丹般风姿绰越、超凡脱俗,也是渗透充斥着阴森的冷漠、严峻的理智。世人追求真我,宝钗何尝没有真我,但是这份情最终还是埋葬在了她那无时不刻存在的理性克制里面了。

世间无情人太少,更多的是有情之人。薛宝钗绝不可能是一位真正无情之人,她藏住的内心世界在后人不断探索中也显示出了其丰富多彩的一面。要理性看待薛宝钗,就不可能不去提到林黛玉。《红楼梦》中宝钗和黛玉的判词写在一起,她们二人本就是作为一体创作,人并未非完美,只是宝钗所体现出来的人性缺陷而不完美的那一部分更不为世人喜爱。说起宝钗、黛玉,曾有一言“情深不寿,慧极必伤”很适合她们。众人都知晓物极必反的这个道理,此话也是在说明一段感情投入太深,太聪明看待事情太深,都最伤身体而不会长久。在我看来,黛玉是那“情深不寿”,而宝钗则是那“慧极必伤”。黛玉一生是还泪而来的一生,所以她多情而敏感,为情而困。宝钗一生摇曳在理性和人欲中的一生,所以她浮于世外的冷峻,又始终解不开感情的困局。这样的“情情”的林黛玉,在世人中获得了更多的喜爱,而“任是无情也动人”的薛宝钗获得的则是更多的不喜。一如人们更多的去接受了黛玉多愁善感、任性而纯真,而很难接受宝钗的克制理智、深沉而冷漠。

其实,要说薛宝钗这句花签的“任是无情也动人”,其中那“无情”二字不免让人想起流传甚广的一句诗。那句诗则是“多情总被无情恼”,来自宋代苏轼所作的《蝶恋花》,是苏轼婉约词的伤春之作。写了暮春墙外行人听见墙内佳人嬉笑,被吸引又不得见,最后佳人离去连声音都不留下的遗憾之景。完整诗句为“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想象那银铃般少女的笑无意间挑动了路上的匆匆行人,却空空留下难以平复的心动。多形象写出多情者被无情者伤害的一幕,无情的不知道自己做了什么,但是无意之举已然成为多情的一处伤痕。

世上自以为的有真情的人太多,真正的挚情之人太少。世人自以为站在有情人的角度,批判薛宝钗的所作所为,甚至武断将其作为“无情”人的代表。这难道不算是一种变相的无情吗?在《红楼梦》中的宝钗,是一位饱满立体、有血有肉的人物。也正是因为这样的复杂多元,显得意外的真实、动人。宝钗的情,可是却总被“无情”所恼,被贬低、被偏见看待。被剖析下的薛宝钗自然逃不开无情这一特质的捆绑,但同时她的有情决不能被否认。还无法被忽略的还有那“动人”二字,薛宝钗这位翩然傲物的牡丹美人,就算她真的没有情感,也非等闲之辈而是异常绝美动人。更不要说,这假设并不成立,薛宝钗确实是一位有情人,只不过情够浓、还藏太深,又被刻意贬低罢了。

这薛宝钗的“无情说”,是当时社会和往后至今社会的双重塑造的结果。如同清末情和理的矛盾,作者笔下的宝钗才貌都隐没在了封建礼教之下,自然的情过分的压制以至于被世人说作“无情”。也是历史中社会的有情人和无情人共同给宝钗最后扣上“无情”的帽子,这个不甚正确却广为人知的定论在人群中久久地传到了今日。

参考文献:

[1]俞晓红..任是无情也动人——试探曹雪芹笔下薛宝钗情感世界的发展[J]

.红楼梦学刊,1983(04)

[2]李希凡,李萌.“可叹停机德”——薛宝钗论[J].红楼梦学刊,2015(02)

[3]白灵阶.关于宝钗的藏与露——薛宝钗形象“阐释之谜”的文本解析[J].红楼梦学刊,2007(01)

[4]开健.浅论薛宝钗的“无情”品性[J],语文学刊,2009(08)

[5]王思宇.苏轼词赏析集[M],巴蜀书社,1996:313-315

原创不易,您可选择 , 鼓励原创呦!

联系我们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区浆洗街27号天亿大厦A座1107室
电话:028-8556-4969
邮箱:xzb@goldcopyright.com 联系我们
扫一扫
登录移动端
如您有以下需求请勾选或填写相关信息,我们将尽快与您联系
1.有意购买本作品并询价
2.单次使用本作品并询价、授权
3.委托本作品的作者定制业务并询价
4.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