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社会
众所周知,如今我们所生活的这个社会是一个信息爆炸的社会。每天都有各种层出不穷的信息被传播者收集、选择、编辑然后发布,这些信息或以图片的方式,或以音频的方式,传到我们的大脑里,被我们接收。但是,公众的注意力往往是有限的,人们往往会专注于这些庞大信息其中的一个或多个点,而这些点就叫做“热点”。
这些热点被公众大量关注,人们在各大网站搜索相关信息,并且发表评论。随着这些信息评论的累积,这些热点的热度会在一定时间段内居高不下。但是同一个热点也不是一直都会是热点。随着信息的大量堆积,人们的视野会不断转移,一些旧的热点的热度会退去,成为旧闻,新的信息代替旧的热点成为新的热点,以此循环往复。这也就构成了我在题目中所说的热点社会。
在这样一个热点社会的环境下,每天都会不断地有新的热点出现。那么这些热点究竟是为何而出现?
从传播学的意义上看热点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从传播主体的角度来说,传播者大多是一些社会上有一定话语权的人,即意见领袖;从传播内容的角度来说,传播者所传播的内容大多是一些具有争议性的的话题;从传播途径的角度来说,随着网络技术发展,各种自媒体不断兴起,传播途径不断多样化,传播的速度向着飞速发展,使得更多的信息的发布与反馈能够及时地传递;从传播对象的角度来说,受传者即广大人民群众对这些讯息的不断关注,增添了这些讯息的热度,使其在一定时间段内的热度居高不下;从反馈的角度来说,这些讯息引起了广大群众的极大的兴趣与关注,使得公众对这些讯息的讨论度居高不下。
举个例子来说吧。
前段时间召开的两会的话题热度一直居高不下。究其原因,首先从传播主体来说,对两会进行传播的主要是一些具有权威的国家级或是地方各级的新闻媒体中心,这些权威的新闻媒体中心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信任与关注,因此由这些新闻媒体中心报道的两会内容会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信任和关注;从传播内容来说,两会事关国计民生,与我们每个人都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在我们这些人民群众眼中,两会的内容具有极大的争议性;从传播的途径来说,各大媒体对两会相关的报道并不单单依靠传统的媒体。如今随着信息网络的飞速发展,网络媒体日新月异,这些网络媒体最突出的特点就是速度快。这些权威的新闻媒体也进入了新时代,用新途径发布新闻,实现了急速的发布与反馈,在这一过程中不累计热度;从传播对象来说,受众主要是我们这些广大的人们群众,而纵观我国的人民大众,便可知道受众之广泛;从反馈来说,两会召开的内容主要事关国际民生,会引起广大网友民众的大量讨论。
除此之外,一个热点的产生还与社会的心态,个人群体的心理结构、群体压力等等有关。
说了热点产生的原因,接下来说说公众对它们的态度。
很多的热点都有不同的类型与方面,有政治的,有经济的,有与娱乐八卦有关的......而公众之所以会对一个热点有关注,主要受到各个群体的兴趣心理的影响。但是,每个公众群体的兴趣爱好是不同的。有的人关注政治,有的人喜欢经济,有的人对政治经济毫无兴趣,有的人关注运动旅游,有的人只关注娱乐八卦,有的人关注某个明星的相关热点。当公共遇到与自己的兴趣有关的的热点话题时,他们就会在各大网站上关注搜索相关信息,这时,受到群体影响并且加入讨论大军成为其中一员。而当公众遇到不能引起自己兴趣的热点时,他们则会冷眼观之,置身事外。
总的来说,公众对一个热点的态度主要取决于是否与自己的兴趣,心理,需求符合。
生活在这样一个被热点包围的社会,我们一定要放亮我们的眼球,不要被舆论牵着鼻子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