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菊与刀》
一、引言
(一)作者:鲁思.本尼迪克特
出版时间:1946年英文版初版,本书根据1974年英译版于2005年出版
出版国家:美国日本
总体影响:作为一份受美国战时情报局之托写成的有关日本的研究报告,《菊与刀》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战时美对日的作战方针,对二战作出了一定的贡献。同时它也影响着日本政府战后重建的方针、政策。在今天,本书也不失为了解日本的绝佳读物。
二、书论
(一)内容
本书多方面、多角度地通过夹叙夹议的方式详细地论证了日本人的习性、文化和行为。读完本书我认为我所了解到的日本可以用一句话来总体概括——他们是彻头彻尾的极致主义派。
等级制度是极致主义的一个具体表现。日本的社会等级被划分为天皇、幕府将军、大名、武士、农民、手工业者和商人。这种社会等级划分规定了较低一级的人与较高一级的人打交道时说话的语气,鞠躬的角度等等。几乎所有的日本臣民都臣服于这种等级制度,他们将等级制度奉为王道。他们认为不以等级区别的世界是混乱的,因此他们认为“各国应统一于一个用国际等级固定起来的世界中”。于是在妄图将这种登进制度扩大到全世界的欲望的驱使下,他们把自己的炮艇对准了大洋对岸。
日本人民对精神的崇拜到了一种可怕的地步。他们是彻底的精神至上派。在战争时期,他们将这种精神至上也发挥到了极致。他们坚信通过修行可以使精神变得至高无上,而这种修行的最好的方式便是牺牲。于是在以命为抵的突击中,突击队员往往争先恐后。“在决死前夕,队员们同饮最后一碗米酒,便义无反顾地寻找各自撞击的目标。”这种对精神的崇敬使他们忘记了生死。
在日本,对天皇的崇拜也表现为一种精神至上。天皇对日本臣民来说神一般的存在。这就好比释迦牟尼之于佛教徒,耶稣之于基督徒,老聃之于道教徒。如果由天皇下旨颁发的法令被证明是错误的那么收到日本臣民指责的一定不会是天皇,而是推行这条法令的人,他们会说天皇大人是受了臣下的蒙蔽才会颁发该法令。这也就是为什么在1945年8月15日对着广播向日本人民宣布无条件投降的是天皇,因为只有天皇的话才能让日本人承认失败,并安于为重建而生存下去。
不得不说日本人是个奇特的民族。他们喜欢把他们自己认为对的东西发挥到极致,但同时却又保持着一定的柔韧性。
将牺牲作为精神升华的日本兵认为投降是一种极度无耻的行为。在他们看来投降后,他们作为日本人的生命到此终止,更是无颜再见国人。但是却又那么一部分人在成为战俘后选择了投降,他们为敌军提供情报甚至为敌军写宣传稿。
日本人虽然强调精神至上,却也不会在物质上亏待自己,他们重视菜肴的拼盘,颜色组合等等。再比如说,在日本,所有修行的和尚是可以结婚为人父,甚至为人父,,而正统意义上的佛教的修行是要求禁欲的。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比如这个曾经妄图建立大东亚共荣的日本帝国却能在受降后安心为重建而振作。甚至面对曾经的敌人他们竟然能开门迎接,微笑礼问。再比如,日本人追求一种义理,而在个人家庭中这种心理的对象又有局限性,它不针对家中除远亲。
结构:本书共十三章,第一章可视为引入话题,第二、三章为日本政治中心的分析,第五章到第十三章为日本人的文化及心理的分析。
目录:
第一章研究课题——日本
第二章战争中的日本人
第三章各守本分
第四章明治维新
第五章负恩于历史和社会的人
第六章报恩于万一
第七章“义理最难堪”
第八章洗刷污名
第九章人情世界
第十章德之两难处境
第十一章修养
第十二章儿童的学习
第十三章投降以来的日本人
(二)扩展
对于日本人的精神至上,还可以体现在“知物哀”上。“知物哀”指对所有事物,我们都要有自己的看法及感受,而这种看法及感受更偏向于一种消极的情感。
(三)学科理论
耻辱感文化:是一种注重廉耻的文化心态。其行为被以诸多外在社会因素和标准所制约、支配,缺乏个人主张。是一种随大流,少数服从多数的文化。
(四)评价
本书能很详细地较为真实地分析日本人的心理面貌,而且是在作者从未去过日本情况下完成的,这是相当了不起的。但是仍存在一些问题,本书作于战争时期,故作者更偏重于对日本社会及战争问题,而忽略其他问题,因此犯了以偏概全的问题。
三、结论
本书详尽而系统地分析了日本的心理形态,是了解日本的优秀读物,但这本书也有时空的局限,不能将本书所有的观点完全对应到现代日本的身上,因此作为读者的我们需要谨慎。
四、参考文献
《茫然草——日本人文风景》《武士道》《日本人的心理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