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028-8556-4969
语言:中文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作品交易> 文字作品> 其他>

《边城》:避世的堡垒

作者:于恒建
主要内容     

边城》:避世的堡垒

摘要:初读边城看到的是爱情的美好,惊异于沈从文将翠翠的对恋爱的娇羞与最后老大天保、老二傩送和翠翠的爱情悲剧描写的如此深刻。再次读过却发现沈先生对边城的特殊寓意:一个不受政治影响,民风淳朴的桃花源,但却也未能有一个完美的结局。

关键词:边城,物欲,反现代化

1.怀念与不舍

边城,这座从上世纪30年代就矗立在文坛的小城。给我们带来了无限的思考,无论是被入选人教版中学教育课本,还是被评为20世纪中文小说第二,无不是当今人们重新重视了这部经典的力证。作品当中的边城美丽风景让人沉醉,爱情让人惋惜,亲情让人落泪。可是当以大学生视角来看这座“边城”却是沈从文先生对现实的反叛与无奈。正如沈先生所说:“农村社会中所保有的那点正直素朴的人情美几几乎快要消失无余,代替而来的却是近二十年来实际社会培养成的一种唯实唯利庸俗人生观。敬鬼神畏天命的迷信固然已经被常识所摧毁,然而做人时的义利取舍是非辨别也随同泯没了。”{1}于是乎《边城》诞生了。

2.乌托邦的崩塌

在《边城》的描写中,茶峒镇像一个独立于外面世界的秘境,没有欺凌平民的官员政府,没有苛捐杂税。茶峒自然风光秀丽、民风纯朴,人们不讲等级,不谈功利,相互友爱。小说的字里行间都能看出沈先生在尽力的描绘一幅安详平静,人们安居乐业的画卷。不管是天保与傩送通过唱山歌的方式来决定谁与翠翠在一起,还是对龙舟会的描写。种种充满诗意与浪漫的事件仿佛都在告诉我们这就是世外桃源。沈先生极力的讴歌人性的美好与善良,但是深挖这部小说的细节与结局。我们就能略能看出当中的无奈:翠翠爱情的终结,天保的死亡,傩送的不知所踪。这个结局与茶峒镇的设定完全背离,悲剧发生在一个充满美与善的地方。与其说茶峒镇是桃花源倒不如说它就是沈先生逃避现世种种的堡垒。沈先生在对传统的讴歌下而传统却在不停崩塌。

3.沈从文的挣扎与思考

上世纪的三十年代社会还相对稳定,但是社会却处在从农业社会到工业转型的阵痛期中。现代文明下,人们追求物欲,迫切的想推翻所有的旧事物。道德美德都被遗失在荒野,人性的真善美都掩盖在物欲的洪流下。沈先生目睹了这一切,深感这样发展的弊端。但是在那个处在稳定与战争边缘的时代,他一个文弱书生能如何?作为文人沈先生将自己的所想所思通通放进了《边城》,现实生活中看到的种种惨状反而成了“边城”这个堡垒的墙砖。之所以讴歌人性,是因为人性美德的缺失。所以即便在边城这个脱离现实的堡垒中,围绕着翠翠的悲剧还是发生了。沈先生即使在小说创作中仍然对现实抱有希望,却又无法真正相信小说能够挽回社会风气的变坏。小说强烈的反差正是沈先生心里的挣扎,想反叛现代化的潮流,想敲醒沉迷物欲的人们,但又感受到深深的无力感。就如马克思说:“从纯粹的个人的感情上来说,亲眼看到这勤劳的宗法制的和平组织的崩溃、瓦解、被投入苦海,亲眼看到它的成员既已丧失自己古老形式的文明,又丧失祖传的谋生手段,是会感到悲伤的。”{2}

4.结束语

在我看来“边城”的堡垒属性也是沈先生真正寄托在《边城》中的,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文人思与想。既然不能在现实中普渡众生,就在自己的堡垒中保持自清。那么是否沈先生就是绝对的反对现代化呢?最后《边城》的结局其实就是答案,茶峒镇平衡的被打破,傩送的出走都象征着沈先生也认识到了,现代化终究将会冲破他避世的堡垒。一个反叛者最后也只能承认他的失败,在今天现代化已经如此的发达,但是现代化带来的过度物欲却依然存在。《边城》大概就是沈从文先生留给多后的我们的一处“堡垒”,无法改变它却也不要它腐蚀我们的心智。《边城》正如汪曾祺先生评价所言:“《边城》的语言是沈从文盛年的语言,最好的语言。既不似初期那样的放笔横扫,不加节制;也不似后期那样过事雕琢,流于晦涩。这时期的语言,每一句都“鼓立”饱满,充满水分,酸甜合度,像一篮新摘的烟台玛瑙樱桃。”{3}

原创不易,您可选择 , 鼓励原创呦!

联系我们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区浆洗街27号天亿大厦A座1107室
电话:028-8556-4969
邮箱:xzb@goldcopyright.com 联系我们
扫一扫
登录移动端
如您有以下需求请勾选或填写相关信息,我们将尽快与您联系
1.有意购买本作品并询价
2.单次使用本作品并询价、授权
3.委托本作品的作者定制业务并询价
4.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