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028-8556-4969
语言:中文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作品交易> 文字作品> 其他>

读《论语》有感

作者:于恒建
主要内容     

《论语》在中国的教育行业的知名度早已毋庸置疑。从最基本的九年义务教育到大学学府的高等教育,《论语》的篇目从未离开过我们的视线。但是或许每个人都想知道《论语》为何能经久不衰,今天再次阅读《论语》过后仿佛明白了当中的味道。

众所周知,《论语》是记载孔子与他的弟子言行交谈的作品。书中被提及最多的就是仁、义、礼、智这些字,是因为它们是中国文化的核心概念,以孔子为杰出代表的中国先哲,反复论说的正是这些。中国汉字与中国智慧是一体的,先哲们研究社会人心时间久了,才有了这样精到的认知。而《论语》当中向我们传达的也是孔子对一些小事的思考,由近到远最后推及人生道理的思考。这些思考看似是简单的,孔子主张将这些行为规范时刻保持。所以《论语》虽是后世儒生编撰但却也按照了孔子的思想的主张。

而《论语》中影响最深远的就是“仁”这个概念了,套用北师大一位老师的话来形容“仁“在中国文化的地位:海之尽头天为岸,人之尽头“仁”为峰。“爱人”也是最重要的内涵即“仁者爱人”,这是孔子“仁”说的核心。“爱人”思想在《论语》中还有两处,一是“节用而爱人”,一是“君子学道则爱人”。在孔子看来,仁者拥有太多美德,不胜枚举,但是在众多美德中,“爱人是一种极致表现,以“爱人”作为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纽带,则关系必然融洽,整个社会都建立在人人“爱人”的基础之上,则社会自然太平。但是在这儿我们不得不说孔子所提的“仁爱”其实可能是一种差等之爱,由于当时孔子想维护已经逐渐崩塌的礼乐制,而礼乐制中的等级性注定了孔夫子的“仁爱”并不是那么的公平。面对君王和普通人时,那份“仁爱”的分量会否改变?这也是让人不解之处,“仁爱”与等级关系是否能同时存在?因为学识浅薄我也不敢妄加判断,只能当作题外话顺带一提。最后,“仁”还有一个内涵是孔子理想的一种社会秩序。孔子生活在礼崩乐坏的春秋末年,各种社会矛盾错综复杂,社会动荡不安,在那种背景下,孔子最高的社会理想就是“天下归仁”,为了实现这个目的,孔子主张“仁”,通过“爱人”,通过教化人民提高自身修养和重视个人道德准则的建立,实际上是以“仁”为准绳为社会的发展构建起一个坐标,在“仁”的光环的笼罩下,社会发展到一种理想的状态。也就是说孔子希望通过“仁”建立起一个理想的“仁”的社会,即以个人之爱为出发点,逐渐推进形成社会之爱,人类之爱,从而达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目的。

《论语》当中的智慧绝非其表面上那样的简单,不只是道德准则,也不只是为人处世的方法。《论语》像中国儒文化的《圣经》一样,无论你的出发点在哪儿,你始终能找到吸引你的地方。我想这大概就是这小小一本《论语》却能贯穿的我的整个童年,青年的原因吧,孔子的敦敦教诲在千年以后仍响彻这土地。

原创不易,您可选择 , 鼓励原创呦!

联系我们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区浆洗街27号天亿大厦A座1107室
电话:028-8556-4969
邮箱:xzb@goldcopyright.com 联系我们
扫一扫
登录移动端
如您有以下需求请勾选或填写相关信息,我们将尽快与您联系
1.有意购买本作品并询价
2.单次使用本作品并询价、授权
3.委托本作品的作者定制业务并询价
4.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