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吟
—————读《贾岛时代》有感
网络与新媒体2班潘菁雪163010359
玄宗天宝十四年十一月,身兼平卢、范阳、河东三镇节度使的安禄山以诛杀奸臣杨国忠为名起兵反唐。经过长达八年的拉锯战,在大将郭子仪、李光弼等人的艰苦奋斗下,终于于公元763年成功平叛。按安史之乱虽被扑灭,但长期的战争是社会生产遭到了极大的破坏,开元盛世所积累的社会财富一时消耗殆尽。对于北方来说,安史之乱是北方经济受到严重的破坏,黄河流域变得满目荒凉、不堪入目,尤其是战争激烈的河南河北一带,根据《新唐书》所言,就是“人烟断绝,千里萧条”。
贾岛的家乡范阳曾是安禄山的老巢,安史之乱平定后,这里又长期为藩镇所据,处于半隔绝状态。范阳的大致位置在今河北省,经济也遭到了很大的破坏。贾岛出生于平民家庭,门第寒微。贫困的家庭景况,枯寂的禅房生活,养成他孤僻冷漠而内向的性格,耽幽爱奇,淡于荣利,喜怒鲜形于色,世事颇少萦怀。但他仍酷爱吟诗,常常为构思佳句而忘乎所以,“虽行坐寝食,苦吟不辍。”贾岛也因此被视为唐代苦吟诗人的典型。
而所谓“苦吟”其实就是皎然说的“取境”的艰难过程,与中唐诗歌写作的新范式有关,“取境”因更多地调动和依赖于感官经验,从而提高了诗歌的意象化程度。“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的作诗体会使人怜惜不已。他苦吟的作诗风格沿袭了杜甫“语不惊人死不休”和韩愈“唯陈言之务去”的作诗主张。诗作多构思精巧、语言锤炼。
当然,苦吟也带来了瑕疵,往往造成有句无篇。司空图评曰:“贾浪仙诚有警句,视其全篇,意思殊馁,大抵附于蹇涩,方可致才。”
例如,“关西又落木,心事复如何。岁月辞山久,秋霖入夜多。鸟从井口出,人自岳阳过。倚杖聊闲望,田家未剪禾。”有人将“鸟从”一联的苦吟归结为“诗思迟涩,抒轴方得”,下句黄彻引作“人从岳阳来”,无论如何,贾岛为什么要写“鸟从井口出”总难以理解,如果是触目所见,那么“人自(从)岳阳过(来)”又意味着什么呢?苦吟而至于如此艰涩,应该是个失败的例子。
李泽厚评论唐诗风貌的变化时说:“盛唐以其对事功的向往而有广阔的眼界和博大的气势;中唐是退缩和萧瑟,晚唐则以其对日常狭小生活的兴致,而向词过渡。这并非神秘的‘气运’,而正是社会时代的变异发展所使然。”正是在这般末世之中,加到心有抱负却无法施展,更是增加了他心中的忧郁之情。
他在《病蝉》中写道:“病蝉飞不得,向我掌中行。拆翼犹能薄,酸吟尚极清。露华凝在腹,尘点误侵睛。黄雀并鸢鸟,俱怀害尔情。”这是他在韩愈的劝说下,参加科举考试,在考场上所作,结果最终被认为无才之人,“考场十恶”,令人唏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