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贾岛
专业:网络与新媒体
学生:潘菁雪学号:163010359
一
安史之乱以后,随着藩镇割据的形成,朝廷可授职官锐减,仕途愈形狭隘,科举竞争也愈益激烈。在应试的压力下,五言近体更广泛地成为士子用功钻研的对象,成为中晚唐诗创作的主流。
首先是与这就业的大环境有关的。而对五言近体的揣摩愈细,五律的文体特征及写作难度就愈益为人们所认识。人们开始称五律为四十贤人,自然是着眼于它的篇幅。四十字的篇幅毕竟是短小的,要在这有限的篇幅内纳人最多的内容,手段无非是两个,一是用典,一是意象化。前文有提到,贾岛在用典方面多有欠缺,那他成为晚唐时期受到广泛的尊崇和仿效的原因,正是他在五律的意象化上,有突出贡献,他有意识地强化了意象化倾向,无形中使意象化抒情方式的成熟和定型加快了速度。
贾岛身上颇多轶事,其中最有名的是“推敲”一事。
岛初赴名场日,常轻于先辈,以八百举子所业,悉不如己。自是往往独语,傍若无人,或闹市高吟,或长衡啸傲。忽一日于驴上吟得“鸟宿池中树,僧敲月下门”,初欲著“推”字,或欲著“敲”字。炼之未定,遂于驴上作推字手势,又作敲字手势,不觉行半坊,观者讶之,岛似不见。时韩吏部权京尹,意气清严,威振紫陌,经第三对呵唱,岛但手势未已。俄为宦者推下驴,拥至尹前,岛方觉悟。顾问欲责之,岛具对:“偶得一联,吟安一字未定,神游诗府,致冲大官。非敢取尤,希垂至鉴。”韩立马良久思之,谓岛日:“作敲字佳矣。”遂与岛并害语笑,同入府署。
非常有趣的是,古今专家对此事研究的重点,除了“推”“敲”二字之外,还有关于诗中所描写的事物是否是真实存在的争议。黄承吉《读孟贾诗偶作》咏贾岛一首中这样写道:“推敲两字亦寻常,底用诗僧月下忙。吟到过桥分野色,为他佳句一低昂。”他认为“推”、“敲”原是很普通的字,照实境写出即可,不必如此费心。然而,问题恰恰就在于它并非写实,而属于“妄想揣摩”,这才让贾岛颇费踌躇。
二
五律由初唐到中晚唐整体上表现为写景减少的趋势。所谓晚唐第三四句多作一串,是说领联用流水对,这是大历以后五律的又一个结构特点。流水对主要是作情语,这就等于说景语主要安排在颈联。
贾岛的诗歌并非全是有意识地背弃或偏离了常规的,他也有保留着通行的规按格式,甚至有许多都是按照常规写作。但从古典诗歌意象化的角度来观察,就很容易看出贾岛五律在意象化方向上的努力。相比情景分离和单纯写景来,他更多地显然是在调动各种手段将诗中直接叙事、直接言情及单纯写景的成分压缩到最小。比如在赠别诗中,省略对友人的称赞或自己的不舍,在寄赠诗中不涉及自己的思念之情,题咏诗不直接夸赞对方等等。
这意象化的具体体现,可以通过将贾岛的诗与孟浩然对比而看出。孟浩然的《闲园怀苏子》,全诗如下:林园虽少事,幽独自多违。向夕开帘坐,庭阴落影微。鸟从烟树宿,萤傍水轩飞。感念同怀子,京华去不归。而贾岛的《旅游》如下:此心非一事,书札若未传。旧国别多日,故人无少年。空巢箱叶落,疏墉水萤穿。留得林僧宿,中宵坐默然。两相比照,就很容易看出,孟浩然的“鸟从烟树宿,萤傍水轩飞”两句只是单纯的写景,是观赏的对象,而贾岛的两句却是象征意象,“空巢霜叶落”明显是故居空寂无人的象征,下句则是房屋破败的暗示,它们所负荷的抒情功能是孟句远不能相比的。
所以说,他为文学史增添了新的色彩,又成为这场文学变革的参与者和推动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