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028-8556-4969
语言:中文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作品交易> 文字作品> 其他>

青灯古佛塑贾岛

作者:潘菁雪
主要内容

青灯古佛塑贾岛

—————读《贾岛身上的僧衲气》有感

网络与新媒体2班潘菁雪163010359

唐朝时代背景对贾岛诗歌产生的第一个影响便是“僧衲气”。通览《长江集》,贾岛诗歌作品中有关佛禅僧院的内容数量之多,留给人深刻的印象。这一特点要从他早年说起。

唐朝时期,随着佛教诸宗的相继盛行,特别是中唐以后禅宗的兴起,僧人的思想和行为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变革与解放。他们享有一些特殊待遇,只要有官府颁发的度牒,和尚们便可在各个寺院吃斋,甚至还会为年轻的僧人提供基础教育。所以对家境贫寒的贾岛来说,出家当和尚是一个不错的选择。正是早年做僧人的经历,为其诗歌风格的形成打下了基础。

但贾岛在日后的诗作中,却很少提及青灯古佛的释子生涯,显然是因为有所忌讳,但原因不得而知,只能从一些诗句中得知他早年做僧人的经历。如“磋以龙钟身,如何岁复新。石门思隐久,铜镜强窥频。花发新移树,心知故国春谁能平此恨,岂是北宗人”(《新年》)、“瓶汲南溪水,书来北岳僧”(《让纠曹上乐使君》)、“得句才邻约,论宗意在南”(《送宣皎上人游太白》)等,可以看出他早年游走于幽洛、所习为南宗禅理等状。

贾岛刚到东都洛阳的时候,挂单在青龙寺,大城市管理比较严格,规定僧人不得在午后出寺。而且当时城管很多,对走街串巷的和尚非常不客气。贾岛在诗中抱怨道:“不如牛与羊,由得自暮归。”莫约是贾岛受不了清规戒律的约束,后来索性办了还俗手续。

贾岛虽说中年还俗,但这一生也未能真正摆脱青灯佛影的笼罩。闻一多先生曾这样形容贾岛:“现在(还俗后)的贾岛,形貌上虽然是个儒生,骨子里恐怕还有个释子在。”

他在一生中与许多僧人结为好友,唱酬甚多。在《长江集》中收录有六十余首贾岛与僧人的作品,同时在他自己的诗作中也记录了他和僧人颇多的来往,如《送僧游恒岳》、《送天台僧》、《寄华山僧》、《送僧归太白山》等,至于以《送僧》、《赠僧》为题的作品亦有不少。这说明和僧人往来是这位还俗后的诗人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贾岛的“僧衲气”表现在他诗歌的语言、形貌上。如“了晓莲经义,堪任宝盖迎。王侯皆护法,何寺讲钟鸣”(《送僧》)、“金光明本性,同侍出峨眉”(《送谭远上人》)、“流年衰此世,定力见他生”(《赠庄上人》)、“誓从五十身披钠,便向三千界坐禅”(《题童真上人》)、“寺中来后谁身化,起塔栽松向野田”(《送称上人》)、“讲经春殿里,花绕御床飞”(《送安南帷鉴法师》)、“身从劫劫修,果以此身周”(《赠无怀禅师》)、“此地如经劫,凉潭会共枯”(《题山寺井》)、“唯磋听经虎,时到坏庵边”(《哭宗密禅师》)、“上人坐不语,共我论量空”(《就峰公宿》)等。

但贾岛并非是在诗中引用佛家经典的那类诗人,也许是因为他(僧人)读书较少的缘故,他往往是将常情常景深入琢磨,反复锤炼、浓缩、推敲,以此弥补他在引经据典上的不足。贾岛禅境同时带有某种程度的理性色彩,使禅境最终以客体状态为主。

这种以贾岛诗为代表的僧诗的形成,其实追其根本还是在唐朝特殊的佛教盛行的大背景下才孕育而生。

原创不易,您可选择 , 鼓励原创呦!

联系我们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区浆洗街27号天亿大厦A座1107室
电话:028-8556-4969
邮箱:xzb@goldcopyright.com 联系我们
扫一扫
登录移动端
如您有以下需求请勾选或填写相关信息,我们将尽快与您联系
1.有意购买本作品并询价
2.单次使用本作品并询价、授权
3.委托本作品的作者定制业务并询价
4.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