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教育存在的不公平问题
熊宇航
(四川大学锦城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行政管理专业140130134)
摘要:近年来我国的教育事业发展迅速,学前教育实现跨越式发展,九年义务教育普及成果进一步巩固,高等教育正在向普及化阶段快速迈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初步建立……但是我国的教育仍然存在着许许多多的问题,比如师资力量不够、硬件设施不足、教育模式和方法滞后等等一系列的问题,这就造就了教育中存在的种种不公平问题,那么这些问题究竟是怎么产生的,又该如何解决呢?
关键词:教育公平贫富差距资源配置教育改革教学质量教学管理
引言: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是立国之本,民族兴旺的标记,一个国家有没有发展潜力看的是教育,这个国家富不富强看的也是教育。作为一个人口大国,我们国家的教育任务也是十分繁重的,也存在诸多的不公平问题,严重影响了我国教育的发展。
一.我国教育中存在哪些不公平的问题
(一)城乡地区与不同地区之间儿童受教育的机会不平等。
不同地区之间儿童受教育机会的不平等:据上海教科院智力所2003年的研究,我国义务教育的差异度,最发达的A类地区为北京、上海、天津;B类地区为辽宁、江苏、浙江、广东;最差的E类地区包括宁夏、甘肃、云南、贵州、青海、西藏。当年小学生人均教育经费之比为3:2:1,经费的不足造成了儿童的入学机会地区间实际的不平等。据国家教育部基教司对主要分布在西部省区的364个至2000年以来仍未能通过“普九”验收县的统计,2003年小学适龄人口入学率低于95%的有68个县,低于85%的有31个县。
农村儿童接受教育的机会也相对低于城市儿童:接受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我国城镇人口所占比例26.23%;1995年l%人口抽样调查,该比例为28.85%;2003年10月,该比例为29.92%,农村人口约占70%。随着九年义务教育的逐渐普及,农村教育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整体仍然落后,教育机会不均等的现象依然严重存在。城镇和农村之间适龄儿童的小学入学率、初中入学率、在校生的比重差距明显。
许多偏远贫困地区的儿童很多十几岁还没有上小学,甚至有更多的中途辍学现象。根据资料表明,农村辍学率为4.2%,高于全国平均水平0.97个百分点。有的地方农村辍学率高达9.1%以上。
(二)学校之间教学质量和教学管理不平等。
1.教学质量
教学质量是教育工作的生命线,无论是学校的管理工作、还是教育教学研究、师资队伍建设,后勤、总务工作,都要围绕怎样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开展。在目前城乡教育资源差距较大的情况下,人们对一所学校的认可,主要体现在教育教学的质量的高低上。人们都说名师出高徒可见一个好的老师对学生的影响有多大。在很多偏远的地区,由于经济发展水平和交通条件不便,农村占很大比例的学生家长常年外出打工,把孩子托付给爷爷、奶奶或亲戚朋友。这些孩子大部分缺少亲情,缺少父母的严格督促,形成一些不良的生活习惯、学习习惯,如有的乱买吃的,有的逃学旷课等。留守儿童的问题,对提高农村小学教学质量无疑是影响越来越大。并且有很多优秀的老师,并不愿意来到这些偏远的地区任教。这些原因就造成了教学质量持续下降。
2.教学管理
.教学管理观念落后一般负责基层教学管理的人员因受传统观念的影响,思想素质及业务素质水平都有待提高,一些教学管理工作者因平时工作任务重、压力大,所以进修的机会及时间有限,对于教学管理相关的新思想及新观念接受慢,对教学质量的提高有必然影响。
(三)弱势群体的教育处于劣势。
我国社会转型期的教育弱势群体,不仅包括原有的贫困地区农村儿童,特别是女童,而且包括新出现的下岗职工子女、流浪儿童、流动儿童、特殊儿童等群体。而农民工子女而由于户籍制度的限制,他们的子女却没有到当地公立学校就学的机会。为了迎合这种教育需求,在城市的边缘出现了大批办学条件极为简陋的流动子女学校,他们没有安全的校舍,没有合格的师资,没有教学设备,甚至没有升学的机会,这与城市里的示范学校相比真的是天壤之别。即使有些城市的流动儿童能进入公立学校学习,他们也很有可能因为家庭环境的差异而受到歧视。
二.我国教育不公平存在的原因
(一)各地区之间和城乡之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贫富差距的加大。
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导致了各地区教育投入的差别,地区经济条件好的可以加大教育的投资,以更多的资金办学。同时,在不少地方教育机会的竞争成为家庭经济实力的竞争。如,经济条件好的家庭可以花重金,让孩子到师资、教学条件好的学校择校学习;而经济拮据的家庭,只好让孩子到条件一般甚至很差的学校就近入学。尤其在农村,孩子辍学现象非常严重,其均与经济有关。有的是家庭贫困无力支付学费,连一般学校也上不起,甚至十几岁的孩子便需要出外打工以养家;有的是不愿到条件差的学校就读,而又无力拿出巨额学费择校学习,无奈退学;还有一些在学业成绩上有资格升学深造的学生,纯粹由于经济原因而失去了深造机会。
(二)教育资源分配的不平衡。
1.教育资源在各区域间配置不均衡。
教育资源在各区域间配置不均衡主要表现在教育投入,也就是财力资源上。在教育事业费投入水平上,东部地区占明显优势,属于高投入和较高投入地区;中部地区居中,属于中等投入地区;而西部地区投入最少,属于较低、低投入地区。
2.教育资源在各学校间配置不均衡。
即使在同一区域,同级同类教育中的教育资源在不同学校间配置亦存在问题。在侧重公平的基础教育阶段,政府将财政划拨的教育经费向重点学校倾斜,拉大了其与薄弱学校的差距;在追求效率的高等教育阶段,政府又将公共教育支出几乎平摊给各高校,只有极少数名牌重点大学略有突出,致使高校办学模式趋同,层次不清,培养人才的规格质量与社会多元化的要求存在差距。
3.教育资源在城乡间配置不均衡。
城市教育资源不仅在硬件和软件上明显优于农村,而且迄今资金和人才仍在源源不断地流向城市教育。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的总投入在减少,中小学辍学率仍然较高,教师队伍不稳定,教师骨干流失严重等等。可以看出城乡教育资源差距依然很大。
(三)性别差异导致教育不公平。
我国经历了漫长的封建社会,广大妇女在社会生活和家庭生活中处于从属地位,在教育上则长期被排斥在学校教育之外。传统观念把男孩看成传宗接代的根,重男轻女、男尊女卑的传统观念在许多地区还有一定的影响,在有些地区还相当顽固;尤为重要的是这种“男优女劣”的性别观不仅为男性普遍持有,而且也在相当程度上为许多女性自身所认可。
(四)教育模式导致教育不公平。
我国传统教育是一种“应试教育”模式,这是一种英才教育。重点学校占用大部分教育资源,而一些薄弱学校由于缺少投入,导致自身越来越差,这样两种学校差距被人为地越拉越远。学校中教育主要面向少数学生,而大部分学生得不到关心和照顾,挫伤了大部分学生的积极性,既造成了教育资源的浪费,又导致人力资源得不到有效开发,以考试成绩论英雄,过分注重考试的选拔功能,,通过考试选拔出来的精英得到更多的培养,那些普通人则失去了发展巨大潜力的机会,这是很不公平的。
三.我国教育不公平问题的解决方法
(一)深化教育改革,促进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
1、通过提高优秀教师的政治和经济待遇来均衡教师资源,特别是要提高普通学校和农村学校教师的待遇,优化教育资源配置;
2、制定学前教育规划,也将其纳入地方经济发展总体规划和地方基础教育发展规划;
3.、合理流动,结对帮扶,促进城乡学校师资均衡配置,实行教师交流制度,加强对普通学校特别是农村学校的智力支持和培养力度,促进城乡师资队伍建设。实行向农村学校倾斜的编制政策,引导优秀毕业生到农村学校工作。
4.持续不断地深化教育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系统推进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改革,使各级各类教育更加符合教育规律、更加符合人才成长规律、更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5.优化教育投入结构,合理配置教育资源。要统筹城乡、区域之间教育协调发展,重点向农村地区、边远地区、贫困地区和民族地区倾斜,加快缩小教育差距,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二)加大教育投入,提高办学条件和基础设施建设。
不断加大教育投入,彰显教育的公益性,在保障学校公用经费、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采取有力措施,切实保证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优先安排教育发展,财政资金优先保障教育投入,公共资源优先满足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需要。合理安排使用财政教育经费,进教育经费的科学化精细化管理。
(三)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必须克服“应试教育”重智育、轻能力;只关注少数“精英”,而忽视多数学生成才的“升学教育”倾向,转变教育观、人才观、质量观,全面贯彻和实施素质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要面向世界,着眼未来,面向全体学生,依法保障适龄儿童和青少年学习的基本权利,按照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培养学生,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促使学生个性充分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大财政教育投入的意见》,国发〔2011〕22号。
[2]人民日报,中办国办印发《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2017-9-25。
[3]南通市人民政府《关于优化教育资源配置,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的建议》,2015-6-17。
[4]何佩娅《我国义务教育阶段教育不公平问题的原因及影响》,道客巴巴。
[5]郭宁;论我国教育不公平现状、原因及解决[D].烟台大学.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