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变形之中走向死亡
《变形记》的作者卡夫卡是一个奥地利作家,《人间失格》的作者太宰治是一个日本作家。在《变形记》之中卡夫卡为我们塑造了一个在“家庭”的牢笼之中变形的主人公格里高尔,而在《人间失格》之中太宰治为我们塑造了一个在“社会”的牢笼之中变态的主人公叶藏。这两个主人公在作者的笔下都有一个共同的命运,那就是死亡,无论是格里高尔的死亡还是叶藏的死亡我们都可以看到这二者在死亡之前命运的相似之处。
一、变形
在《变形记》之中我们看到的是格里高尔变成了一只甲壳虫。他在睡了一觉之后发生了让人觉得恐怖的“异变”——外形变成了甲壳虫,但是变成了这样格里高尔还在为了自己的工作而担心,他还在妄想着自己可以一觉醒来发现自己做了一场梦。事与愿违,这一切都是真的,于是变形的格里高尔开始慢慢的接受这一切,他试着用脚爬上天花板,试着让家人对自己的变形不感到害怕,不为他们带来困扰。但是对于他的外形,家人却无法接受。变形之后新的生活还是要继续……
而在《人间失格》之中我们看到的叶藏的“变形”。他的“变形”在于自己容貌的变化,文章一开始在序言之中就对叶藏的三张照片有这样的描述——第一张是他幼年时的照片,……脸上挂着丑陋的笑容。……不过但凡受过一点审美训练的人,打眼一看都会不快地嘟囔:“哎呀,这孩子真不讨人喜欢!”;第二张照片上的他,……一副学生打扮,虽然看不出是高中生还是大学生,但是在长相已相当英俊了;第三张照片最为奇怪,……他头发花白,……脸上没有任何表情。……可这张照片给人的感觉就像驽马的脑袋长在人身上一样,让人毛骨悚然、心生厌恶。就是这三张照片的变化让我们看到了主人公叶藏的“变形”……
二者不仅在外形上有所变化,而且内心其实也在随着时间的变化而产生变化。一开始格里高尔还在幻想自己变形只是短暂的,内心之中或许还存了一点侥幸的成分,希望是一场梦。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他发现这不是梦,他真的是一只甲壳虫,于是他开始处于深深的忧虑之中,在忧虑之后,他开始学着接受。但家人却对他的各种行为产生反感,他们不让格里高尔在房间里面乱爬,父亲甚至一次都没有进入过他的房间来看他,他们对他的态度就是驱赶,要他活在他自己的房间里,不能逾越。于是在一次一次的打击之下格里高尔开始变得消极,沉默,直至死亡。同样叶藏也是如此,外形的变化其实反映的是他内心的变化,从小时候起他就擅长哗众取宠,用自己夸张的行为来赢得别人的目光,这本身就是一种不正常的状态,但是叶藏却习以为常不加改变。到了青年时代他的内心的这种渴望得到关怀的心情更加的迫切,但是他却以另一种方式来填补内心的空虚——无止境的享乐。在年老之后,因为经历了很多的变故,让叶藏最终变得颓废,空洞,直至死亡。
二、丧失饥饿感
格力高尔在变形之后一开始还在想着自己很饿了,应该吃点东西,但是到了后面他就丧失了对于食物的渴望感,他甚至忘记了自己要吃东西才行。仅仅是因为东西不和胃口吗?当然并非如此,格力高尔丧失了饥饿感对于他来说其实就是心灵空洞的表征,他的躯体不再需要食物的支撑,他的灵魂陷入一种麻木的状态。也正是因为丧失了饥饿感才使格里高尔失去了自己的满足感,没有了满足感也就没有了生活的动力。因此丧失了饥饿感的格里高尔是无论如何也无法支撑多久的。
无独有偶,与格里高尔一样叶藏也是这样子人物,他甚至更可怕,他竟然不知道饥肠辘辘是什么滋味,也不知道什么是饥饿感,他一点感觉也没有。因此从小就是这样的叶藏其实也丧失了自己的饥饿感,没有了饥饿感的叶藏活着也像是一具行尸走肉。没有饥饿感的灵魂就像是漂泊无定的帆船,没有能靠岸的港口,因此漂泊无依感又构成了叶藏心里的另一套条防线。饥饿感是他心中的一条无感的弦,无人可碰因此就无人可知,这是第二重防线。双重防线将他与外部社会隔绝了,因此无人越过防线就意味着无人懂他,于是他在丧失了饥饿感之时就注定了他的命运悲剧……
三、堕入黑暗,难逃死亡
其实格里高尔本应该可以不用死的,只要妹妹对于他不是那么伪善的帮助,只要母亲对于他不是那么懦弱的关怀,只要父亲对于他不是那么的恶语相向,那么我觉得格里高尔或许可以活的更久。
首先我们从妹妹来看,在哥哥变形之后她一直承担着打扫哥哥房间、给哥哥喂食的任务,因此其实她是最有勇气,也是最有时间来照顾哥哥的。但是她表面是在对哥哥照顾的很好但其实她本质上她完全没有理解自己的哥哥,每次哥哥吃完食物之后她就用扫帚将食物扫开倒进垃圾桶。这不是将格里高尔当做一个人,而是完全将他当做一个动物,没有融入一丝的感情,只将他当做是一个怪物而非自己的哥哥。因此看似很善良的妹妹其实实实在在是一个伪善的人物。尤其是在格里高尔死后,他们一家竟然高兴的觉得新生活就要重新开始了,这一点让人不禁感叹人性的冷漠大概也不过如此吧!
其次我们再从妈妈来说,格里高尔的妈妈从头到尾给我们的印象就是畏畏缩缩,十分的懦弱。在看到儿子变形之后她竟然被吓得昏了过去,而且只要看到格里高尔她就觉得恐怖,甚至只要格里高尔一移动她就觉得格里高尔想要攻击她。因此这样子的母亲,虽然从一些细节可以看出她确实对格里高尔是有爱的——她竭力的阻止父亲打格里高尔,不让妹妹移动格里高尔房间里的家具。(其实这样子可以让格里高尔记得自己还是一个人而非动物,如果将家具全都搬走那么空旷的房间就真的成了一个囚笼)但过于的懦弱和胆怯让她无法直面格里高尔,最终让儿子再也无法感受到母亲的温暖,死在了寒冷的空气里。
最后再来说父亲,父亲这个角色其实是直接推动格里高尔走向死亡的导火索。格里高尔在文中有几次受伤都是由父亲造成的,第一次是格里高尔在变形之后试图走出来向经理解释自己为什么没有去上班,但是父亲看到他变形了之后立马用手杖将他赶进房间。导致了格里高尔身子被卡住,受伤流血。第二次也是因为父亲驱赶他,用苹果砸他结果导致了他身体受伤,而父亲在最后一次驱赶他之后,格里高尔就走向了死亡。我们不得不说,在格里高尔的死亡之中父亲“功不可没”,他一次一次的伤害自己儿子,这不仅仅是武力对于身体的伤害更是对格里高尔心灵的暴击。
就这样在一家三口的伪善关照下格里高尔难逃死亡的命运……
如果说格里高尔的死亡是家庭的原因,那么叶藏的死亡就是朋友的推波助澜。叶藏在去东京学画画的时候认识了一位“好朋友”也是影响了他的后半生的“好朋友”——崛木。在去学画画的日子里,崛木一直和他在一起,而崛木的言行也对叶藏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其一是怂恿叶藏享乐,带他去酒馆喝酒、去妓院玩乐,让叶藏对于酒精产生很大的依赖感,也对女性产生了一种亲近但又不真心的放荡感。于是在以后的日子里,叶藏就因为这两点陷入了深深的泥淖之中,无法自拔……
对于酒精的依赖感让叶藏在和良子结婚之后无法真的放弃喝酒,于是在心里和生理的双重矛盾之下,他开始求助于药店老板娘,通过和老板娘的不正当关系来换取戒酒的药物——其实就是类似于毒品的一种东西,可以起到麻醉自己的作用但是会成瘾。在每次酒瘾犯了的时候就注射这种药物,于是在不久之后他就深深的依赖起了这种药。这样无疑是从一个死胡同跳到了另一个死胡同,原来想要当画家的他被迫成了一个为了钱而画各种低俗漫画的作者。这就形成了一个双重的不得意,既是现实的不得意也是梦想的不得意。就这样在双重的精神压迫之下叶藏走投无路了。
再来说放荡感,放荡感其实是隐藏在叶藏的感情生活之中的,他放荡不羁的性格和出色的外貌吸引了很多的女性。因而很早他就和很多的女性有肉体关系,尤其是对那个和他一起自杀的妓女常子,他始终抱着一种难以忘怀的深刻记忆。但是对于女性肉体的欲望却没有能够让他成为一个深情且洁身自好的人,那种被崛木“培养”起来的放荡感让他无论对哪一个女性都是没有长情存在的。甚至是自己的妻子良子,在发现良子和一个商人偷情之后,作为一个丈夫他竟然在生气之后,就可以对此事做到不介怀,让人真的难以理解。但是这就正好说明了他内心所存在放荡感才是他真正难以做到情深的缘故。于是在没有感情归属的他心里,落寞感和寂寥感又组成了他内心的防线,无人可越过,无人可理解,直到死亡。
叶藏所产生的依赖感和放荡感崛木真的“功不可没”,于是一次又一次将叶藏推入深渊,在叶藏与良子结婚后他还时时刻刻提醒他不要忘了他和酒馆老板娘的情谊,以及和他一起自杀的常子。这一切的困扰就像梦魇一样死死的扼住了叶藏的咽喉,让他无法呼吸,最后难逃窒息死亡的命运。
就是因为这样的家庭和社会的困扰,以及处于家庭之中的家人,处于社会之中的朋友的推波助澜让主人公深深的跌入了黑暗之中。无法用任何可靠的方式进行救赎,于是在这样的矛盾的心里压迫之下,他们最终都走向了死亡……
两人的命运或许都是相同的,走向死亡,但是在走向死亡之时的推波助澜力量又是不同的,一个是家庭的冷漠、伪善,一个是社会的冷漠、残酷,这些都使他们难逃死亡的命运。他们都无法控制自己的命运,这种不可控制性又将他们的生活的悲剧性增添了一些无可奈何的成分。因此我们无论从哪个方面来解读,我们都能够看出,格里高尔和叶藏命运的悲剧是不可避免的。
何敏
163010198
汉语言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