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操作原理与案例演示》讲座听后感
今日,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马正平教授莅临我校对广大师生进行《思维操作原理与案例演示》讲座,以下,为我对此次讲座的系列感受与收获。
马教授首先提出了“非构思写作”这个新概念,或许在我们看来,这个词语较为陌生,但它绝对是当今写作进程的一大突破性的写作方式。我们在面对写作时,首先会放下笔,闭上眼睛,静静的想一段时间,构思一下文章的大致内容和情节。这种写作的方式便是我们大多使用的一种惯性思维方式,称作“构思型写作“。简单来说,就是在写作前,先简单进行选材,立意,谋篇布局等写作前准备的一种写作方式。这样的写作方式,随着时间的推移。已经渐渐地变得落后了,因为它无法锻炼我们的思维方式呢,把我们的思维框住了,这样,写出来的文章也变得老套、无自由了。
于是,“非构思型写作“的存在也有了它的合理性和必要性。”非构思型写作“,就是运用一套写作思维模型来生成文章的材料、语言、结构,甚至思想行为观点的写作状态。即不进行构思谋篇布局拟写提纲的写作状态。这种写作方式,往往可以培养我们达到”下笔如有神“的境界。因为它解除了许多在写作过程中的条条框框,让我们的写作思维随时保持一个自由、放松地状态,这样写出来的文章,也最真实、最能走进读者的心。
说到这里,那么,怎样才能训练我们“非构思型写作”的能力呢?马教授接下来便切入了正题:思维操作原理,并向我们展示了几个案例。但是训练思维技术,是有一个套路在其中的。总共大致分为四个步骤:原因分析、背景分析、功能分析、措施分析、排序分析、生成标题等等。这也是在分析一个材料时头脑里应该自动形成的一个体系。有了这种写作方式,我们在写作时,再也不会遇到该不该写、能不能写、该怎样写的问题了。
接下来,马教授又给我们举了几个例子,向我们抛出了“重复与对比“这个概念。这五个字,看似简短,却在我们的写作过程中扮演者举足轻重的地位。只有在不断的对比中,我们的作文才能更加几近完美。
最后,这场讲座带给我的,不仅是讲授写作技巧的一场讲座,更是使我对写作有了一个全新认识的讲座。今天学到的,将贯穿我的整个写作生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