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明月—一个把历史写活的人
—读《明朝那些事儿》有感
“你捧起书,读了很长时间的兴衰荣辱王侯将相风云变幻,你的脑中上演过无数场金戈铁马刀光剑影你争我斗。有一天,你终于读到最后一章,读到徐霞客的故事,读到末尾那句‘成功只有一种——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度过人生‘。你突然安静下来,看过的那些王侯将相还历历在目,你却在那一瞬间,觉得它们都不重要了。一切烟消云散,你拨开云,终于看到了作者的用心良苦,以及整部作品的落脚之处。”
上文来自知乎上一个简单明了的问题:你认为《明朝那些事儿》的最大价值是什么?答案芸芸,但我却从这一段话中找到了共鸣之处。当年明月,本名石悦,一个曾经的海关公务员,却从小一头栽进了历史的圈子。《上下五千年》、《资治通鉴》、《二十四史》……无一不在他的心中走过百遍。从2006年到2009年,他以惊人的速度出完了整套《明朝那些事儿》,这也成了他写作路上的一部极具说服力和感染力的代表作。我一向与历史是“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但我却在忙碌的高三,读完了整套《明朝那些事儿》。同学说我读的是野史,当年明月可能是在胡说八道。是的,这点我承认,但如果这是一本正儿八经的史书,我肯定看不下去。只是在我看来,如此排斥这本书的人,大概只是看惯了沉重死板的历史记录书籍,对于这样一种新兴的以当代人来看待历史的幽默诙谐的记录历史的书籍感到陌生罢了。这完全不出自于我个人的偶像崇拜,既然写历史,就是想要把历史说给后人听,让后人感受到前人的风云变幻与兴衰荣辱。如此,这样文笔轻巧的历史书籍,能被广大年青一代所接受,又何乐而不为呢?
虽然从前我与历史“有缘无分”,但看完了这套书,我竟开始对明代这一部分的历史颇有兴趣。众所周知,明朝是一个风云变幻的时代,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原名朱重八,后投附郭子兴被改名为元璋。这个名字,可不是随便改改的,大家都知道,明朝之前是元朝,那时的天下,还是游牧民族的天下,但当时的孛尔只斤氏可能做梦也没有想到,他们辛辛苦苦打来的天下,会被“朱元璋”这个名字害了。璋,在古代,代表的是朝聘、祭祀、丧葬、发兵等意义,那可是了不起啊。这样一个厉害的武器前恰好就是元朝的“元”,说到这里,大家可知道元朝的命运了吧。
以上,为我在看了《明朝那些事儿》之序论之后的对明朝开国皇帝的了解。作者,就像是在给大家讲自己的家事儿一样,把明朝的兴衰荣辱讲的能让读者恨不得立刻穿越。因为实在是太精彩了,就连泡沫古装剧的代表朝代清朝也比不上当年明月下的明朝。确实,近年来,我们国家的“优秀导演”们,为了使广大年青一代“认识历史”、“了解历史”、“走进历史”,可以说是用尽了一切办法。XX传、XX计、XX宫廷…大多都讲的是某一弱小奴婢的辛酸升妃记,然后再来含沙射影的“顺便”讲讲当年的历史。总之,我想表达的是,既然想了解历史,又看不进去《史记》、《东周列国传》……这样的高深莫测的文言文史书,就别去通过看这样的无厘头古装片了解历史了吧,如果是纪录片或纯粹的历史剧,像《水浒传》、《三国演义》这样的经典剧作,还是有教育意义的。如果这样的你依然无法驾驭,那么此刻强行插入一则广告:《明朝那些事儿》是你的不二之选。
那么,说了这么多的此书的好处,它有没有什么值得我们推敲和修改的地方呢?当然,此书的评价既然褒贬不一,那一定是有它的不可取之处。这本书在我看来,依然也是可圈可点的。首先,《明朝这些事儿》的作者当年明月在写这本书时,加入了大量的夸张手法,里面每个人的台词和内心活动,也是他结合当时的实际情况和周围环境,拟定出来的。这也是那么多人说他“胡说八道”的原因了。如此,就会造成许多人对这本书的看法是:半虚半实。其实在我看来,当年明月笔下的明朝兴衰更替,明争暗斗,宦官专权……是历史也不可否认的事实。
其次,这本书内大量描写了各种言官和宰相之间的你争我斗和皇帝被各种大臣操控的软弱形象。如张居正、魏忠贤、王守仁等等。其实,在了解了许多其他的史书后发现,无论皇帝如何被篡权乱政,他的地位依然是天子,依然是直接命令奴才去办事的人。所以,当年明月这样的描写,也许会让人引起误会,让人觉得明朝多昏君,少明君。其实,明朝如朱棣、朱高炽、朱瞻基等努力建设江山社稷的君主也比比皆是。
《明朝那些事儿》在我看来,还有一个缺点:对明朝历史的女性描写的过少。在书中,当年明月只草草带过了马皇后等身份显赫的皇家女子,其实,明朝的优秀女子也有很多,如明末女英雄杨娥,容貌娇艳,武力高强,是著名的女护卫;明代女将沈云英,资兼文武,是有名的巾帼英雄……这些女子都应成为后代的典范,历史上,不应只有花木兰。
所以,总的看来,《明朝那些事儿》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很多,值得我们挖掘改正的地方也很多,大抵看来,还是要看我们怎么去品味和欣赏。当年明月的良苦用心,我们当然不能辜负;他的自我感情色彩的强行带入,我们也应批判对待。总之,当年明月,写活了历史,也写火了历史。历史,原来不止是枯燥的人生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