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反封建,争人道
1904年11月25日,李尧棠在四川成都一个封建官僚家庭里降生了,他接受着传统儒家思想成长着,直到他如同他小说中《家》里的高觉慧一般,在“五四’新潮思想影响下,成长为一位血气方刚的进步青年。在祖父死后,他得以赴上海学习,不久又到南京东南大学附中读书,期间见证了大上海的纸醉金迷,却不为所动,一直坚持学习,发表论文和译文。终于,在1927年,李尧棠赴法学习,因为经济问题,他一直在一个平民底拉丁区内,嚼着冷硬的面包,忍耐着苦痛,坚持学习着,不过期间他也真正认识和理解到了民主与自由,并且开始书写第一部小说《灭亡》,但署名也是一个问题,因为在法国相处数月的北方同学巴思波,前不久跳水自杀了。他为了纪念客死他乡的巴思波,所以用一个“巴”字,作为笔名的第一个字,又因为正在翻译的克鲁泡特金的《伦理学》,取了他的“金”,这个注定响彻文坛的笔名就这般诞生了。
《灭亡》引起的巨大轰动和反响,令年轻的巴金备受鼓舞,在回到上海后,他一边读书学习,一边创作,著作颇丰,本正是春风得意,但大哥的死讯又一次把他拉回了现实,甚至可以说直接拉到了封建礼教的正对面,他痛苦不已,一个人把自己反锁在家里,泪流满面的责问“为什么?为什么?”他反复思考,努力回忆,恍惚间,他终于看清了封建礼教这个吃人恶魔的真面孔。可他颤抖,害怕了,这个恶魔是如此的庞大,恐怖,他对付不了它,但这时他看到了笔,没错了,把它写下来,号召大家一起和我对抗它,大家团结起来一起打倒它,于是,他以自己为蓝本,耗时一年半,没日没夜地,义愤填膺地写,终于,飞驰在旧时代暗夜里的一支的响箭——轰动世界文坛的《家》出版了。
然后,他赴日学习先进思想,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他又任《救亡日报》编委,与茅盾共同主编《呐喊》,期间,他不断创作,出版了长篇小说《春》和《秋》,完成了“激流”三部曲,继续抨击礼教,弘扬人道主义精神,又创作了《憩园》和《第四病室》,《寒夜》等多部小说,战事越紧急,他越是要写,他以笔为剑,以纸为盾,用自己的方式抗日反战,迎来了他前期文学创作的一大巅峰期。
前期,他从接过“五四”运动的大棒以来一直宣传和弘扬着人道主义精神,号召自由和民主贯彻了他的文章,而抨击封建礼教也一直在他的文章中愈演愈烈,他是当时新青年的一大引路人,不断引领大家革除封建思想,走向真正的民主,践行完整的自由,敢为天下先,走着时代前列并且不断照明引领大家的人,是值得纪念的。
(二)斥棍子,讲真话
1966年8月,新的恶魔又来了,而这次,巴金连反抗的机会都没有,就直接被打倒了,中国作协上海分会贴出攻击巴金的大字报,不久巴金即遭批判,被关进“牛棚”。1967年5月,《人民日报》发表署名文章,巴金被点名批判。随后在上海奉贤县“五七干校”劳动两年半。巴金痛苦无比,他连看书的机会都没有了,每天被指派干着最累,最苦的活,远离亲人,朋友,甚至不时,就会被人叫上台去批斗,他丢失了一个文人所有的尊严。而他却无能为力,这一次,他真的害怕了,他在发言中说:“我有点害怕那些一手拿框框、一手捏棍子到处找毛病的人,固然我不会看见棍子就缩回头,但是棍子挨多了,脑筋会震坏的。碰上了他们,麻烦就多了。”他被迫委曲求全,写一些非正常状态的文章,写一些批判文章。而妻子萧珊因为过度的精神摧残和疾病去世,使巴金受到了精神上的巨创,巴金可能想过自杀,但因为无人照料的儿女放弃了,正是萧珊之死才让巴金更痛切地感到现实的残酷无情,进而彻底改变了他对“文革”的看法,加深了对历史的反思。
不知道苦熬了多少个痛苦日夜,终于,坚韧而顽强的巴金挺了过来,走下了批斗台,他被平反了。但很多伟人,作家因为在这次漫长的浩荡中,失去了宝贵的生命。巴金为自己在文革中的委曲求全而怀有巨大的忏悔之意和责备之心,他直言不讳地指出“我对自己的表演感到恶心。”但这时,这位年至古稀的老人,又一次看到了他的老朋友——笔。它是如此的陌生,却又如此的熟悉,摇头感叹,写吧,写吧,把自己和时代的丑恶都揭示出来啊,是时候,说真话了!于是,他又一次拾起了写《家》的感受,投入全身心去书写,整整耗时八年,期间,他痛苦回忆,深刻反思,重新开始青年时代的追求,一部说真话的大书——《随想录》横空出世了。巴金以此书号召、引导人们再次进行思想解放,他又一次站在了时代的前列,他不仅仅是对自身软弱的批判,也是对带有共性的中国知识分子的普遍思考,具有很大的社会涵盖性,《随想录》为当代中国知识分子找回了久已失落的社会良知,也以个人流血的灵魂诉说确立了知识分子的当代精神传统,这就是自觉继承“五四”新文化传统,自觉地成为现实社会的清醒的批判者,用现代文化来战胜社会上各种丑恶、落后和黑暗的事物。
以后,巴金忍受着疾病和年迈的痛苦,继续坚持写作,翻译,他践行着一个写者的承诺“留言于世。”直到2005年10月17日,他在上海平静地走了,巴金的离去象征着中国文学一个时代的结束,但巴金真的离去了吗?
不,没有,他留下的不止是《家》、《春》、《秋》,《随想录》这样伟大的传世作品,还有他那巨大精神财富,他的求真意识,他的忏悔精神等等高尚人格和崇高品质一直影响着我们,而他对学术自由和人格独立不懈追求的思想精神也一直激励着我们走向康庄大道,而我们今天再怀念巴金老人,也正如毕淑敏女士所言:“我要向巴老学习,做一个有良知的作家,学习他是一种精神的星火传承。”
巴金他一直坚持学习和探索,不管是在默默无闻时,还是名满天下之日。不断著书译文,引领大家走出“黑屋子”,作鲁迅的接棒人,他在文字间奔走疾呼,号召人们反封建,争人道;大胆披露,斥棍子,讲真话。他是一个真正的有热情的有进步思想的作家,而我们不应该只是将“巴金”放在历史的高堂拿来纪念,更应该传而习之,争做新时代的“巴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