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世纪中国美学理论的殿堂中,李泽厚以其哲学思辩的清晰和独树一帜的美学观点而占有一席之地。他对自己理解的“真正马克思主义的美学观”充满了坚定的信念,并为之而艰苦的论争和探索。他的美学观点产生于中国特定的历史时期,因而也体现着鲜明的时代特征。
“美是自由的形式”。这一定义的提出,基于李泽厚对美的客观性和社会性的认识。他认为:“美具有不依存于人类主观意识、情趣而独立存在的客观性质”;“它是属于社会存在的范畴,而不属于社会意识的范畴”。因此,美一方面不能脱离“有意识的存在物的存在而存在”,即不脱离人类而存在,另一方面又是不依存于“有意识的存在物”的即人类的意识、情趣,亦即不依存于个人的或社会的主观美感的。它是客观性和社会性的统一。他说:“美不是物的自然属性,而是物的社会属性。美是社会生活中不依存于人的主观意识的客观现实的存在。自然美只是这种存在的特殊形式”。那么,美的这种客观性和社会性又是怎样统一的呢?李泽厚在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中找到了“实践”的概念。“实践”的观点在李泽厚的全部美学观点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他认为,客观世界存在的美都与人类社会有关,是人类社会生活的产物,既使是纯自然的美,也是因为它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是“人化的自然”。
作者从“自然的人化”的观念出发,倡“人类学历史本体论”之说,立宏观理论体系,结构严密,气魄恢宏,不单回应了现时流行的中外各美学流派,而且从哲学高度,以主体的实践和积淀,统一社会与自然,探讨美与人的本体存在、美感与心理情感的“数学方程式”、艺术产品与艺术作品、“后现代”等等问题,提出美与与人类命运相关连的前景。
从龙飞凤舞——“龙”是蛇的夸张、增补和神化一样,“凤”也是鸟的神化形态。……以“龙”、“凤”为主要图腾标记的东西两大部落联盟,经历了长时间的残酷的战争、掠夺和屠杀,逐渐融合统一。龙飞凤舞,不是别的,正是审美意识和艺术创作的萌芽等等一直写到最后的明清思潮,字里行间全都流露美的历程,美的哲学和艺术。
对于美的诞生,他认为,人类的劳动实践才是美得以产生的根源。正是在劳动实践中,人类的本质力量得以对象化,而对象也得以人化,从而产生了美的产品。
在美的发展问题上,李泽厚提出了“积淀说”。美的形成和发展看成是历史积淀的过程,认为美的发展是一个自然人化的历史积淀过程。李的贡献在于将“实践”范畴引入了有关美的本质的思考中。李泽厚认为,作为个体的人之所以能够从审美的角度欣赏自然,是因为作为类的人的“实践”改变了自然与人之间的关系,使本来是与人对立的自然变成了某种程度上是为人的自然,所谓“人化的自然”。
探求美的本质,主要不能依据个体心理意识层面的所谓反映,而应依据群体人类物质实践层面的创造。缺陷在于:首先,过于强调了集体的、理性的、历史的内容,忽略了对个体性、感性因素的强调,这就导致了他的文化心理结构成为一块令人窒息的壁垒。
美的哲学定义:美是具体事物的组成部分,是具体的环境、现象、事情、行为、物体对人类生存发展具有的功利性能、正面意义和正价值,是个人在接触具体事物的过程中,受其作用、影响和刺激时产生愉悦、满足等美好感觉的原因,是人们通过反思和寻找美感产生的原因,从具体事物中发现、彰显、界定和抽取出来的有别于丑的相对抽象事物或元实体。
美是一种发展的文化共识,它与个人审美经验的关系怎样呢?首先二者在内容上是同一性质的,只是范围大小不同。文化共识,人们的思想集合,因此美是一个大的思想范畴;个人审美经验包含于美的文化共识之中,个人审美经验与个人的修养,掌握知识的广度、深度及个人志向爱好密切相关。其次,二者又是辨证的统一。个人审美经验包含于美的文化共识,自然会受到当时的文化共识影响;反过来,个人审美经验又会作用美的文化共识,推动和发展美的文化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