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翻开鲁迅的书,我一眼便看到了“伤逝”二字。硕大的黑体标题映入我的眼眸,突然有一丝莫名的悲伤划过心头。我还在犹豫着是否要继续往下阅读这篇略带压抑感的文章,可是眼睛似乎比脑袋动地更快,在我还未做出决定之前,它便已经迫不及待地往下欣赏。
小说以第一人称叙述,叙述人是一个名叫涓生的男人。它的开篇是这样写的:如果我能够,我要写下我的悔恨和悲哀,为子君,为自己。看到这句,我不得不佩服鲁迅先生的写作功力,他只用了仅仅22个字,就能将读者迅速带入他想营造的氛围和意境中,而我恰好是其中一个。这时我不禁发出疑问:涓生悔恨的是什么?悲哀的又是什么?带着这样的疑问,我继续往下阅读。
文章第二段便开始写涓生独自一人在会馆里怀念与子君的过去,他的心被空虚、落寞以及对子君的思念填满。昔日与子君同住的会馆里的家居摆设,窗外的新叶和紫白的藤花,以及门外子君走路的踏踏声,他都清晰地记在脑海里,从未被那独自一年的时光冲释,原来他与子君过去的点点滴滴早已经刻入骨髓。
接着,便是用了大量篇幅描写回忆了涓生与子君美好的过往。他们谈家庭专制,谈打破旧习惯,谈男女平等,谈伊孛生,谈泰戈尔,谈雪莱。那时的他们总是有那么多充满理想,充满激情与生机的话题;那时的子君又那么地有自己地主见;那时的他们又是多么地融洽恩爱,我想,涓生对子君的痴恋可能源于她那一句:“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这是多么坚决分明的一句话,要知道,在他们所处的五四时期,能够毫不犹豫地说出这句话的女性少之又少,子君便是一个。他们的爱情在前半段时期是纯真热烈的,是柔情似水的,更是充满欢乐的。
然而,俗话说的好:再美的爱情也抵不过柴米油盐的摧残,没有面包的爱情是不能够长久的。面对寄人篱下必须看人脸色,饭菜冰冷且不能果腹的现实,面对涓生事业受挫,才华不能及时得到认同的打击,涓生和子君的心越走越远。子君因为为生计发愁而整日脸上透露着疲倦与敷衍,而涓生又觉得子君变得不再理解他,因此他说道:’爱情必须时时更新,生长,创造。“我想,在这时,涓生在心里已经开始对他们这乏味无奇的爱情产生倦怠。
文章后半部分多次提到了子君开始变得凄然,怯弱,如:她近来实在变得很怯弱了。这应该也是涓生对子君冷漠的重要原因之一。到后来,子君发现了涓生对自己态度极大的转变以及那领略冰冷的面色,她立马变的惶恐,卑微,看到这里,我对子君满是心疼。可是,子君的故作的温和与挽留对早已在心中埋下想要解脱的种子的涓生有什么用呢?到头来还是得来一个分离的结果。
“我也突然想到她的死,然而立刻自责,忏悔了。”这是涓生每每心里想要与子君分离时脑海里不自觉闪过的念头,我想,其实涓生的潜意识里还是深爱着子君的。可是最后的最后,涓生和子君还是分开了,而离开涓生的子君,也不幸地离世了。文章并没有提及子君离世的原因,可能是因为感染了疟疾,也可能因为是发生了事故意外,但能肯定的便是,子君的心被涓生狠狠地伤透了,心死了,还有什么值得留恋的呢?
涓生说:“如果我能够,我要写下我的悔恨和悲哀,为子君,为自己;””我愿意真有所谓鬼魂,真有所谓地狱,那么,即便在孽风怒吼之中,我也将寻觅子君;““我将在孽风和毒焰中拥抱子君,乞她宽容,或者使她快意。”涓生的悔恨,空虚,印刻在鲁迅先生的字里行间。可是人已逝,再多的悔恨与挽留,得到的不过是虚如轻烟的回应。
读完文章,我内心犹如大海波涛,不断敲打着心房。作为女性,我对于涓生的行为是愤怒的,我认为,涓生在文章开端应该改为:“如果我能够,我要写下我的自私和懦弱,为子君,为自己。“文中写到鸟笼寓意,那时涓生已经觉得子君已成为他飞翔的羁绊,以致到后来他都不愿呆在家中,美其名曰是受不了子君的冷淡,其实他就是逃避现实,不敢面对生活的窘迫,不敢面对自己。可是理性地来看,我认为涓生又是一个可怜之人。事业的打击,心爱之人的离去,世人的轻蔑与不理解,他的一生除了与子君相爱时有过一段美好的时光外,似乎一直都是压抑与空虚的,甚至他的离世也将带着无尽的忏悔。
涓生的爱情用现代化简单的词来概括,那就是,由冲动的爱开始,再由理智的现实来结束。如此看来,在今天这个社会似乎也无可厚非呢?但我们应该值得借鉴的是,既不能像子君那样爱得失去了自我个性,也不能像涓生那样轻率地开始。有句话说得好:“没有足够的水,就不要走进罗布泊。既然两人决定了相爱,就应该相互扶持,共同进步,哪怕结局是一同灭亡,也要与爱同生,”不然,结局将会如涓生子君那样两败俱伤。
《伤逝》让我看到了一对可怜的主人公,品尝了一段失败的感情,同时又让我懂得了,爱情如果只是建立在空虚的想象之上,日后只会倒塌,一旦把感情当作一劳永逸的固定资产,看作是耐用家具一般享用终身,不再用心维护,断然是蠢人的想法。离开了“更新,生长,创造,”无论何时,终将面临淘汰。原地踏步,却奢望得到关心,得到理解,甚至是爱,都不过是痴人说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