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王子,这三个字对于很多人来说并不陌生。这是一部享誉世界的作品,是法国作家安托万·德·圣·埃克苏佩里于1942年写成的著名儿童文学短篇小说。虽说是一部儿童文学,但在我看来,小王子描述的更多是成年人的世界。
虽然对这本书是早有耳闻,但真正翻开阅读还是前两个周。我看的是臧阿影翻译,吉林出版社出版的版本。书挺薄,挺小,还带有些许泛黄。也许有的人会觉得,看这样一本童话书是浪费时间的。可我却不这样认为,在这本书中,我似乎找回了一些童心。
本书的第一章,就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主人公——也就是后文的那个飞机驾驶员,在他小时候有画过两幅画,画的内容是一只吃了大象的蟒蛇。这些情节看起来是挺有童趣的,但主人公将自己的画作展示给大人们看的时候,却有了另外一些意味。大人们在看到这些画的时候,更多的态度是消极的,是不接受的,他们关心更多的学习,而不是孩子的想象力。到了后来,主人公成为一名飞机驾驶员,也带着自己的画作,他也会将自己的画作展示给别人看,但大家的回答都是那么的枯燥乏味。正如书中所说:
“听到这样的话之后,我就不再跟他们谈论什么大蟒蛇、原始森林,还有星星等,我还得把自己降到他们的水平,跟他们谈论如桥牌啦,高尔夫啦,政治时事啦,领带啦等等。这样,大人们也会感到很满意,因为他们认识了一个谈话投机、通情达理的人。”(见书第6页)
这一段内容,如果是拿给小孩子读的话,他们就会觉得是很正常的情节。但在我们这些已经成年的看来,这里更多的体现的是一种对成年人冷漠的世界的讽刺。而这样的用意在之后的情节中也很常见。比如说,小王子在离开自己的B612星球后,去拜访了临近的几个星球。325星球上狂妄自大,自认为能够控制一切的国王、326星球上的那一个爱慕虚荣的人、326星球上利用酒精来逃避现实的酒鬼,以及327星球上那个钻进钱眼里的商人。这些,不就是对大人世界里,那些迷茫的人的真实写照吗?
和读一般的儿童文学不同,《小王子》整本书带给我的更多是一种哀伤以及忧郁的感觉。在网络上查找了相关资料,对这本书的创作背景也有了一定的了解。《小王子》创作于1942年,出版于1943年,当时正是二战最关键的时刻。1940年法国战败,随着欧战开始,圣埃克苏佩里曾应征入伍,参加空军侦察行动,目睹法国空军大溃败。维希政府与希特勒签订停战协定后,他复员沉没彷徨了一段时间,辗转北非、葡萄牙来到了美国。想要在美国寻找救国的希望,可政党间的斗争、社会现实的黑暗一样令他失望。所以作者才会选取以孩童的视角来看待大人的世界,也可以理解为一种对和平的向往。
其实本书值得细细琢磨的地方是很多的,就像小王子与他的玫瑰花,以及小王子与狐狸之间所体现出来的爱与责任的主题。但我只读了一遍,在我脑海中更多的是作者以儿童视角对成人世界的描写。
在我看来,《小王子》这样一本书,是可以陪伴人一生的。在人生不同的阶段阅读这本书,所收获到的东西,也是不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