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6日,在重庆市喵儿石创意特区五楼的“娴意”工作室里,王娴正在为马上要到来的圣诞节做活动准备。前不久,她在工作室里举办的“刺绣”主题活动,吸引了很多人参与。这一次,她打算开展一个做圣诞配色抱枕的活动。准备活动材料、拍摄活动物品图片、在个人公众号上发布活动公告……这一系列工作完成后,已经接近下午,匆匆喝了一杯咖啡,她又投入到了另外一项工作中。
童年:喜欢画画,喜欢给娃娃做衣服,最喜欢的还是翻看姨妈的绣花书
1981年,王娴出生在四川省泸州市叙永县的一个普通家庭。家里只有她一个孩子,因为父母都从事忙碌的汽车修理工作,在童年时光里,陪伴王娴最多的,是她的布娃娃。和一般的小女孩不同,王娴拿着娃娃,想到更多的不是玩公主王子的游戏,而是给娃娃设计新衣服。而在80年代,物质资料生产还不是很丰富,布娃娃的衣服根本不及现在的精美。于是,这个小女孩的心里萌生出了一个念头:自己做!
真正将想法付诸于实践的,是在一个早晨。母亲出门上班的关门声一响,王娴立马开始了行动。她跑向了父母的卧室,翻箱倒柜地找出了一堆母亲做衣服用剩下的碎布,顺便找出了几根绣花针以及一卷线。她费力地将细棉线穿入小小的针孔,胡乱打了一个结之后,就开始了自己人生中的第一次设计工作。因为是第一次做针线活,整个过程用了整整两天时间。期间她的手指多次被针尖扎破,但她觉得都无所谓,只想看到最后的成品。虽然最后出来的作品,以现在的眼光来看肯定是很差劲的。但这套处女作的颜色与款式,都深深地刻在了王娴的脑海里。同时,裁缝情节也在她的心中种下了种子,并且开始生根发芽。
从这时候开始,王娴最喜欢的,就是姨妈家里的那本绣花书。玩累了,就看看书上的各种式样,在脑海里模拟着钩织步骤;最想要的,是邻居家桌上那台缝纫机。想要用它缝纫出自己喜欢的衣裳,虽然才上幼儿园的她还没有到可以触碰这种“危险仪器”的年纪。
在幼儿园里,王娴最喜欢的就是画画。一切都源于某一天的一节图画课,在这堂课上,王娴画了一只小猫咪,老师看到后,一直表扬她画的好。一回到家,王娴的父亲就把这幅画挂在了墙上。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这幅画是王娴家中唯一的装饰。自那之后,王娴在心里暗暗定下一个目标——长大后要成为一位画家!
而当时王娴的邻居,就是一位画家,专攻中国画。为了学艺,小小的王娴跟在邻居伯伯身后,这一跟,就是好几年。
少年:向梦想的方向勇敢前进,却误打误撞走到了另一个领域
跟着邻居伯伯学画画的第六年,伯伯对王娴说:“你要当画家,就要去学专业的了。”在当时,县里有一位很有名的画家,名叫白定斯。而家里正好有个亲戚和他是同学关系,在亲戚的带领下,王娴来到这位大师的家中,和这位在自己绘画生涯中抹上重要色彩的恩师见了第一面。刚见面,王娴就说出了自己内心深处的想法:“我要学画画!我要当画家!”被白大师收入门下后,每周,王娴都会准时地出现在白大师的家中学习画画,风雨无阻。这一学,就是三年。而在第三年,也就是1997年,王娴顺利考上了四川美术学院附中。
在附中学习的这段日子里,除了对美术知识有了更全面、系统的了解外,王娴收获最大的,是知道了一个名为“服装设计”的专业,一个与布料、针线打交道的专业。于是,“成为一个服装设计师”这个念头又浮上了她的心头。小时候给娃娃做衣服的场景,也一幕幕地浮现在了她的脑海里。从这时起,王娴就将服装设计这四个字深深地烙在自己心里,并为此奋斗。2001年,因成绩优异,王娴被保送到了四川美术学院。但让人没想到的是,她被录上的专业是建筑设计。在当时,王娴因为这件事也难过了好一阵。但有什么办法?已经发生的事情是无法改变的。王娴只好老老实实开始准备上专业课。第一次课,老师不免要闲聊:“建筑设计是培养人的立体思维,所以学好建筑设计以后想转行也很容易,比如服装设计、……。”服装设计这四个字刚从老师的嘴里蹦出来,王娴的心情就好了一半。她仿佛看到了渐行渐远的梦想,突然调转了方向,向自己驶来。
青年:在多个角色间变换,最后选择遵从自己的爱好
2005年,王娴从四川美术学院毕业。毕业后她的第一份工作,自然也是与建筑设计有关联的。她的身份也由大学生,转换为了“建筑设计师”。在从事这份工作的日子里,王娴每天埋头于各种方案与图纸之中,看着自己勾勒出的线条,慢慢变成现实生活里的高楼大厦。在有限的午休时间里,快速解决完午饭后,王娴都会去周边的布料店逛逛。而她家里的布料,装满了一个又一个柜子。偶尔有客人来访,她的母亲都会领着客人去参观她的布料仓库。王娴也很喜欢和自己的布料待在一起,幻想着它们变成成品的样子。
2007年,王娴和相恋多年的男友踏入了婚姻的殿堂。2009年,在兴趣的驱使下,王娴开了一家名为“娴启亮目”的淘宝店,专门出售自己用布料做的小东西。但因为日常工作的忙碌,她没有太多时间去经营,还不到一年,店铺就自己关闭了。在随后的2010年里,在王娴身上发生了一件大事——女儿青青出生了。
在孕育宝宝的那十个月里,她就已经给自己的宝贝准备好了礼物——一只亲手制作的玩具乌龟以及一床亲手缝制的被子。女儿的到来,无疑是给王娴的生活又添上了一分色彩。看着女儿小小的身影,王娴童年的裁缝情结又开始蔓延。她开始给女儿做衣服,但因为不是科班出身,仅靠自己原有的经验,是很难满足装扮女儿的条件的。于是,她又重新回到了教室里,开始学习服装打版。因为有着一定的缝制经验,这门课程对于她来说也不算困难。三个月之后,王娴在完成与服装剪裁的亲密接触的同时,还收获了中级打版师资格证书。这也是她辛苦学习三个月的一份证明。自此之后,女儿的大多数衣服,都由王娴亲手制作。青青每次都会主动给身边的朋友介绍,自己身上的衣服都是妈妈亲手制作的,脸上还会带着一抹神气。
在2010年之后,王娴换了一份工作,成为了一名大学美术老师。但随着时间的流逝,她脑海里关于小时候给娃娃做衣服的记忆不但没有衰退,反而越来越清晰。于是,在2016年,王娴辞去了大学老师的工作,在重庆的喵儿石创意特区,创立了自己的童装工作室,而女儿青青,就是她最好的模特。身边的朋友在得知她目前的工作状况后,大多都是好奇。而曾经教授过王娴的老师在得知她目前的工作后,更多的也是鼓励的话语。
而现在,青青最喜欢的也是画画。王娴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现象,因为画画能够培养一个人的审美。在平常的生活中,她也会带着女儿做一些诸如缝扣子一类的简单针线活,一是为了锻炼女儿的动手能力,二是为了让女儿了解,身上所穿的衣服都是由一针一线缝制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