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心动魄的复仇之路
内容摘要:眉间尺为父报仇的路上遇宴之敖,决定让宴之敖带着自己的脑袋和雄剑为父亲报仇。宴之敖为国王表演把戏时,砍下国王脑袋和眉间尺脑袋厮杀,砍自己的脑袋入水,最后三头同入金棺埋葬。本文主要针对原文的几点进行分析。
关键词:铸剑、主角、侠士、复仇、创新
一、文章取名为《铸剑》,到底铸的是什么剑?
鲁迅先生将这一篇文章改名为《铸剑》,而不是沿用以前的《三王墓》的题目,不应该只有为了与《故事新编》中的其他文章统一这一个目的,大概还是有着他的深意的吧。在我看来,这篇文章中铸的剑不止只有一把,应该是有两把的。其一是文章中提到的眉间尺的父亲为国王铸的雄雌两把剑,留下雄剑让孩子长大后为自己报仇,所以其中的一把剑我认为是眉间尺长大后母亲交给他,让他为父亲报仇的雄剑。这一把剑是具体的,是在文章中真实存在的,而另一把可能就显得比较虚幻,是抽象的。第二把剑是复仇之剑,这一把剑是一直存在于眉间尺甚至宴之敖的心中。
二、文章的主角是眉间尺还是宴之敖?
鲁迅先生这一篇《铸剑》中,刻画了两个主要人物,一个是眉间尺,一个是宴之敖。可能就是因为两个形象鲜明的人物同时存在于同一个短篇小说里,所以引发了人们对于两人中谁才是真正的主角的争论。许多论者都认为小说主角应是黑色人而非眉间尺,因为黑色人是真正意义上完成此次报仇的人,但既然如此,一向在小说结构上极为严谨的鲁迅,何以要辟出那么大的篇幅详写眉间尺的日常生活和心理,以至占去了全文几乎四分之一的地盘?当然其中也包括了母亲向其诉说国王的杀父之仇,可母亲醒来之前的笔墨,决非“起兴”之类的点到即止。小说第二节,写眉间尺带剑上路,在遇到黑色人之前,也是一路详写,这又是为什么?同时,我们不可忘记,《铸剑》原来的篇名,就叫《眉间尺》,后来收入《故事新编》时,为了每篇都统一为两个字,这才改为《铸剑》。从中也可见出,眉间尺不是次要人物,其重要性不会低于宴之敖者。关于主角究竟是谁的争论或许还在,但在我看来,从头到尾都存在于故事之中的眉间尺可能是真正的主角吧。(参考文献:)
三、墨家的侠士形象在文章中的宴之敖身上的体现,以及鲁迅先生的侠士情结
鲁迅先生自身就颇有侠士风格,十岁时已接触《剑侠传图》等图书,《山海经》中刑天的故事令其神往。少年时期的鲁迅先生就爱打抱不平,表现出好斗的、仇恨欺凌的正义性格、路见不平、拔刀相助,表现出明显的侠气。长大后更为显著。鲁迅先生推崇墨家的“布衣之侠”,与儒家中报恩的侠义不同,墨家的侠义指的是自我牺牲,只为铲除不平的侠义精神。鲁迅先生在《铸剑》刻画的宴之敖这个形象,正是墨家的侠士的体现。他不为同情和仗义,只为给眉间尺报仇而已。这一侠士形象正是鲁迅先生自身的体现,是鲁迅先生的心像,表现了鲁迅先生自身的侠士情结。(参考文献:)
四、复仇是文章的主旨,眉间尺为父报仇是开端,宴之敖报仇成功是后续
《铸剑》一文一直围绕着复仇来展开叙述,从一开始的母亲要眉间尺为父亲复仇,到后来宴之敖代替眉间尺复仇,贯穿文章始终的都是这一个词——复仇。复仇具有双重性,可以分为正义和非正义的,而在这篇文章中,眉间尺和宴之敖的复仇在鲁迅先生的眼里是正义的,为什么这么说呢?可以参照原文中“大王决计用来铸一把剑,想用它保国,用它杀敌,用它防身。但大王得到剑后就把眉间尺的父亲杀了来饲剑。”这个暴君,拥有强大的禁卫军保卫自己,却任意杀戮老百姓,对于他,鲁迅先生是主张复仇的。鲁迅先生肯定、赞美了黑色人为眉间尺报仇的行为。在对付专制暴君的前提下,他肯定了这个复仇,他不是一般意义上肯定了这个复仇,而是坚决支持用剑和火——即用武力对付暴君。还有一个地方也是文章复仇的表现,但是这个复仇的对象不明确,引人深思。在文章的第一古歌中提到“爱青剑兮一个仇人自屠”,这里提到的“自屠的仇人”究竟指的是不是眉间尺?如果指的是眉间尺,那这个仇究竟是什么时候结下的,在我看来以眉间尺这个懦弱的性格,他可能直接与宴之敖结仇的可能性不大。如果指的是宴之敖与眉间尺的父亲有仇,按照父债子偿,所以宴之敖找到眉间尺报仇。,但在文章中,提到眉间尺的父亲的篇幅并不多,且基本写的都是他铸剑的事情,那这个仇到底是什么呢?我尚存有疑惑。但可以肯定的是复仇是本文的线索,贯穿全文,是鲁迅先生借《铸剑》一文表达出复仇精神,但同时展现了希望(情感上希望复仇成功)与绝望(又不可能实现,三头合葬)的对比,复仇的神圣性被消解,鲁迅先生将复仇必然的无效、无意义揭示给人们看。
五、《铸剑》一文是鲁迅先生在原有故事的基础上的创新之作
《铸剑》是鲁迅先生历史小说的代表,是根据干宝的《搜神记》中的《三王墓》改写,原题作《眉间尺》,副题是《新编的故事之一》。1936年1月,收入文化生活出版社出版的《故事新编》。《故事新编》中的小说都是从历史与传说中取材,加以改编,多数为鲁迅先生生命的最后时期所作,所以《故事新编》也被称为鲁迅先生最后的创新之作。原本是简单的为父报仇的故事,但《铸剑》似乎倾注了鲁迅先生极大的心血,最终也不辜负期望成为鲁迅先生探寻人类灵魂、反思人性、守望孤独的代表之作、创新之作。
总结:《铸剑》一文也带有鲁迅先生是对人生、人性的深刻思考,带有独特的鲁迅式幽默风格,或许不如鲁迅先生其他一些作品出名,但依旧蕴含着对黑暗社会,对残暴统治的反抗。
参考文献:
[1]野草,《《铸剑》:鲁迅的一段心灵轨迹》,野草的博客
[2]焦仕刚,《“现代性”辉映下鲁迅的墨侠文化情结》,长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3]严家炎,《荒诞又庄严的复仇正剧——释鲁迅《铸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