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楚霸王——项羽
项羽,秦末时期的一个英雄,人生经历历来被人同情与叹惋。司马迁所撰写的《史记》更是赞叹这位悲剧英雄。在历史上,项羽不是一位皇帝,却被司马迁归入本纪中,由此写出《项羽本纪》。。
项羽名籍,字羽,一直跟随叔父项梁学习。少时学书不成,学剑,还说“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但当项梁教其兵法,项羽略知大意时,就又不肯学。这是项羽从少时就表现出来的自由意志,并一直存在于项羽的内心之中。一次秦始皇出游,项羽看见说了一句让人十分震惊的话:“彼可取而代之”。这是项羽既是不服气的表现,也是他不谋划、不拘泥于任何现实的制约的表现。项羽从小就力大无比,力能扛鼎,所以即使是同宗族的族人也特别害怕他。这展示了项羽自由意志的力量。
项羽虽没有极好的谋略才华,但他具有一种无所畏惧的勇气,以及无人能挡的气势。在项梁乘机率兵起事时,项羽在郡守府斩杀了郡守并杀了几百士卒,在项羽斩杀郡守时,旁边人都“一府中皆慴伏,莫敢起”。项羽在宋义身边当次将时,因为宋义救赵却拖延不前,项羽劝说宋义却被拒绝,怒而斩杀宋义于其帐中,而宋义身边的将士“诸将皆慴服,莫敢枝梧”。在司马迁的描述中,常有人把项羽比作羊、虎、狼这等凶猛的野兽,就可以说明项羽在别人心中是何等的凶猛。在巨鹿之战中,项羽破釜沉舟,让所有将士只带上三天的粮食然后渡江,置之死地而后生,结果战争胜利了。其实这只是项羽自由意志的体现,他没有深谋远虑,并不能想的那么远,这是他按照自由意志而行动的体现。项羽面对与其有国仇家恨的章邯的道歉时,原谅了他,并封其为雍王。但却做出了坑杀二十多万士卒的行为,与其说他是矛盾的,还不如说他有一种顺我者昌逆我者亡的心理。
项羽没有远见,在鸿门宴上放走了刘邦,为自己留下了心腹大患,最后导致悲剧。项羽没有政治上的追求,或者说是他不在乎政治上的成功,在人生最巅峰的时期也没有称帝,回到楚地后,因为平定内乱,而范增也在鸿门宴上看见项羽的目光短浅也离开了项羽,韩信归顺刘邦,从而刘邦实力发展迅速,导致后来的楚汉相争。后经历垓下之战,项羽趁乱逃了出来,在乌江边回望自己的一生,因无颜面对江东父老拒绝了乌江亭长送他渡河的好意,自刎于乌江边上,就这样结束了其伟大却又悲惨的一生,堂堂西楚霸王的就这样逝去了。
项羽少有名气,一生中打过无数次胜仗,虽没有谋略,却凭借着无人能挡的勇赢得胜利。这种气势不是人人都有的。虽然他这一生没有称帝,但他这一生的人生经历被后来人称颂。有人说,项羽不应该就这么结束自己的生命,如果渡过乌江,忍辱负重,说不定可以卷土重来,但生长在楚地的项羽,从下就受到楚文化的熏陶,楚文化中的刚毅、不可凌辱、视死如归的特点深深影响了项羽,所以项羽宁愿自刎乌江也不愿渡江。
司马迁的《史记》中的《项羽本纪》将项羽与各位皇帝列在一个卷中,说明了司马迁对于项羽的推崇与赞赏。项羽,一个推翻了秦朝的黑暗统治,一个打过无数次胜仗,一个即使在鼎盛时期仍未称帝,一个一生都凭借着自由意志而行动的人,就这样结束了自己的生命,遗憾地逝去了,同时也完成了生命最后悲壮的赞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