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028-8556-4969
语言:中文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作品交易> 文字作品> 其他>

无惧磨难 心诚志坚 ——《西游记》读后感

作者:谢昕燕
主要内容     

“心生,种种魔生;心灭,种种魔灭”。《西游记》这一神怪小说是以“唐僧取经”这一历史事件为原本,主要描写了师徒四人历经九九八十一难,终于到达西天,最终五圣成真的故事。这一事件通过作者的加工,深刻地描绘出了当时的社会现状。可以说是一部经典之作。

《西游记》是一部杰出的神魔小说,作者采用浪漫主义的手法,使得文本增加了些许的浪漫,但浪漫却并不见得就是喜剧,任何一部优秀的小说都是一定社会生活的写照,而在当时封建社会的笼罩之下,《西游记》也在无意之中流露出些许悲剧的意味。纵观全书,我们并不难体会到书传奇化浪漫化背后所隐含着的现实悲剧感以及孙悟空这一形象本性的陨落与缺失。

这本书的第一回曾这样形容孙悟空在水帘洞中的生活,“朝游花果山,暮宿水帘洞,合契同情,不入飞鸟之丛,不从走兽之类,独自为王,不胜欢乐”。由此可以看出,孙悟空的生活是怎样的自由自在。而后的大闹阴曹地府、自封齐天大圣、偷吃蟠桃与大闹天宫,我们也不难看出它本性的不羁与桀骜不驯。但就是这样的它,在被迫一心一意保护唐僧取经,被唐僧严格教导后,却变得顺从了许多。“依所用的咒语念一念,眼胀头痛,脑门皆裂,管教他入我门来”,虽然孙悟空愿意戴金箍,却也是被唐僧“骗”到头上的,而金箍的作用也是带着些许强制性意味的,由此可见,孙悟空从无法无天到忠心耿耿的前后转变是突然的,却也是必然的。

即便如此,孙悟空却也是一个有情有义,做事有始有终的形象。既然选择了保护唐僧取经,便不会半途而废,这一点在猪八戒时不时就想回高老庄的衬托下更为显著。孙悟空愿意一路保护唐僧并皈依佛门虽都只源于一个承诺,显得并不是十分的心甘情愿,甚至于见到天上的神仙乃至佛祖都会出言讽刺几句,但正因为他仗义的性格,所以无论他出于什么原因答应的这件事,他都会做下去。甚至于师傅被妖怪欺骗将他逐出师门后,也会在师傅有危险时及时出面相救。都顾不及安慰在花果山中翘首以盼多年才终于等到他们的大王回家的猴子们,只得留下一句“功成之后,仍回来与你们共乐天真”便匆匆离去。可见,孙悟空取经并不为名利,更不为“修成正果”,只为守住自己最初的承诺。这是一个真性情的人物,是一个充满着人情味的人物,却被现实无情地打压着属于自己的本性。孙悟空这一英雄角色便是当时封建社会悲剧性的缩影,处处需要它的勇气,然而却又不断打压它的真性情,禁锢着它的真性情。逍遥的个性与无所畏惧的勇气在被迫接受紧箍咒的枷锁后,在被迫接受佛教思想的熏陶下已然渐渐消逝,渐渐顺服。最多也只敢在观音、如来面前撒泼打滚,释放着属于自己的仅存的一点个性。

《西游记》最大的艺术特色便是其中奇幻的故事情节,不同于以往故事的风格,以大胆的想象,绚丽的手法将人们引入至其中,无法自拔。而这本书之所以老少皆宜的原因,大概也就是因为在不同的年龄段读这本书,都会有不一样的感悟吧。“少年不识愁滋味”,小时候看《西游记》时,觉得这可真真是一部喜剧,唐僧迂腐却善良,孙悟空顽皮却机灵,猪八戒懒惰却憨厚,沙和尚老实而敦厚。跌宕起伏的情节会令人因唐僧的单纯而焦灼,也会因唐僧误会孙悟空而生气。会因八戒好吃懒做而恼怒,也会因师徒吵架而难过,可以说四个性格鲜明的人为我们展现着和谐且有趣的画面。而长大了再读《西游记》时,才读懂了这其中暗含的悲剧色彩。全书语言虽活泼而富有生趣,冲淡了些许宗教色彩,却依然挡不住背后讽刺意味的“呼之欲出”。人物越复杂,情节展现就越丰富。而《西游记》正是通过这样的手法,向我们诉说着不一样的故事,描绘了不一样的世界。

每一次读《西游记》,都会有不同的感悟与体会。它不仅仅是一部单纯的神话小说,其中所蕴含的哲理与思想为我们的为人处事提供着方法,教育着我们要时刻行善,坦然面对困境与不堪的现实。

“禅心朗照千江月,真性情涵万里天”。无论黑暗与否,《西游记》无疑于是一篇成功的小说,令人赞叹。

原创不易,您可选择 , 鼓励原创呦!

联系我们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区浆洗街27号天亿大厦A座1107室
电话:028-8556-4969
邮箱:xzb@goldcopyright.com 联系我们
扫一扫
登录移动端
如您有以下需求请勾选或填写相关信息,我们将尽快与您联系
1.有意购买本作品并询价
2.单次使用本作品并询价、授权
3.委托本作品的作者定制业务并询价
4.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