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发生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期,女主人公静秋是城市即将高中毕业的学生,她跟随教育革命实践小组来到西坪村采集革命传统故事。在那里她结识了“老三”,老三是军区司令员的儿子,极重情谊的他在两人确定关系后甘愿为静秋做任何事。他等着静秋毕业,等着静秋工作,等着静秋转正,而当静秋所有心愿都满足了的时候,他却因白血病去世了。那是1976年,老三还很年轻。
影片向我们展示了在那样一个特殊年代里的青春爱情故事。恋爱是不允许的,但青春里的悸动却是无法避免的。拉手是悄悄的、拥抱是偷偷的、约会时如同“地下党接头”,每一步都走的很慢,远不像如今这样自在。但“老三”也算是一个不守常规的青年,他送静秋钢笔、送静秋雨鞋、带静秋游泳、两个人在医院同住一张床。这在现在看来或许无可厚非,但在那个牵手用木棍作“媒介”,拥抱以大衣取暖作过渡的年代里,这样的恋爱行为可以说是亲昵又大胆吧。但是这两个人的爱情却是甜蜜又心酸的,每一次约会都要左顾右盼,走路时也要一前一后,熟人多的地方要谨慎的避开。离开了熟人多的地方静秋也要拿衣服盖住自己的头以防被认出来。紧张而刺激、浮躁却又真实。
整部影片看下来,依然难忘老三对静秋的好。当静秋的脚被石灰烫伤时,小心翼翼地为她包扎。为了让静秋去医院看伤,不惜伤害自己的身体。为了不让静秋犯错误,可以早一点转正,保证在静秋的工作没定下来之前不见她,坚定而决绝地作保证却又无法忍住悲伤的泪水,可见老三对静秋的爱是炽热的。而静秋自然也是知道老三的好的,不然又如何会在听说了老三住院的消息后急匆匆地赶到医院,不然又如何会不顾一切也要守在老三身边。奈何当时形势严峻,静秋不敢表达自己的感情更无法表达自己的感情,千言万语只能汇成一句“认识你,真好”。这“真好”便是静秋能够说出的最热烈的话了吧,一件件的事静秋都记在心里,老三对她不计回报的爱她也记在心里,就如同沉重的砝码,累加起来,便是这“真好”二字。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若是人生所遇都只如初次见面,又怎么会有那么多的悲伤苦痛、生离死别呢。“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人生大概就是不如意的吧,在你幸福美满的时候,现实总会给你当头一棒。静秋的生活因有老三的出现而变得缤纷多彩。那么多的苦,因为有老三陪在身边,苦也甘甜。但是老三却要不在了,无条件付出的老三,还没能等到静秋回报于他就因白血病而去世了。结尾处静秋对老三所喊的每一句“我是静秋”,都仿佛一个鼓槌在人的心上敲打,沉闷却有力。
以简单的言语、不狗血的剧情、朴素自然的画面向我们展示着不平凡的故事。哀而不伤,美而不娇,却能给人以内心的震撼与感动,这大概就是这部影片的成功所在吧。料得到开头,猜得到结尾,但暧昧的情愫却没有因剧情的缺失而显得单调,明明没有讲什么特殊的故事,但就是足够特别到让20年后再看片子的你都忍不住再回忆。现实终究是现实,风流本就是个梦,江湖儿女情长,都在轻描淡写中,终了还是暗淡的只剩唇间那抹殷红和一双久久合不拢的双眼。烟雾缭绕,镜影飘悬,人生如戏又如梦。
“我不能等你一年零一个月了,也不能等你到二十五岁了,但是我会等你一辈子。”
但所有的相遇都是久别重逢,他们还是会在梦中相遇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