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的坎坷一生
杜甫,一个小学开始便被我们挂在嘴边的人,或许我们了解过他的诗歌,他的生平,他的为人,但我们有真的接近过他吗,接近那个经历唐朝由盛转衰的伟大诗人,我想是没有的,至少那时的我是一个局外人的眼光去看待他的一生,我与他一直是存在了一层隔膜,现在的我就是想试图打破这一层结界,去接触杜甫其人,一个有温度的他。
都说字如其人,我便想诗如其人一定也是相通的,一个人的诗一定是可以反映他的内心世界的。拜读了不少杜甫的诗,说实话,挺难懂,也不好理解,但从中我也是了解了一点东西。
杜甫可以说是经历了大变革的诗人,他的诗的风格随着他人生经历的丰富而不断的改变。
在他少年时期,他的诗就是雄浑壮阔,语调激昂的,十分的符合盛唐时期的诗的风格。“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短短一句五言绝句,淋漓尽致的表现出了在少年时期的杜甫的雄心壮志,初生牛犊不怕虎的他对于自己报效国家,而后为君所重用的自信,与他的挚友李白发出的豪言壮志“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岂不是有异曲同工之妙。
在中年时代的他经历了人生最大的变革。安史之乱的爆发,在朝廷上的不受重视,在经历了战乱后,他诗的风格发生了极其大的变化,不再是那般的壮志凌云,转而开始成为了我们所熟悉的现实主义诗人。《三吏》《三别》《哀江头》等诗就是最好的证据。而其中《哀江头》中的“少陵野老吞生哭”一句给了我深刻的印象,这就是当时的杜甫能做的事,对着曲江哭掉国家的衰败,哭掉战争的残酷,哭掉命运的不可捉摸。最让我震撼的莫过于“吞声”二字,不能嚎啕大哭,只能将泪水往肚子里咽,就是为了防止叛军的清剿,作为一个诗人,作为一个官员,这是多么悲哀的事情,这就是战争啊。侥幸不死的他回到了家,可他看到的是什么,是“妻孥怪我在,惊定还拭泪”,是一家老小的惊讶之情,而非喜悦;是什么,是“平生所娇儿,颜色白胜雪。见耶背面啼,垢腻脚不袜”,是“海图拆波涛,旧绣移曲折”.....这就是他回家后观察到的细节。一个世代为官的官宦书香之家,现实呢?是原本聪明伶俐,乖巧可爱的小儿子已经变成了一个不认识父亲,带有浓厚乡土气息的乡下小孩;原本应落落大方,才艺双绝的大家闺秀,已经变成了没有合适的裙子,不敢出门的小家子气。这就是杜甫的家,一个已经发生变化的家。杜甫面对着这一切,看着这一切,再看看遭逢乱世,民不聊生,国破家变,这一切的一切都在促使杜甫诗歌风格的变化,变得真实,变得现实。
晚年时期的杜甫,在饱经流离之后,他的诗更加的沉郁顿挫,浑厚凝重,更加的贴近生活的本真。《登岳阳楼》《登高》等十分真实的表现了他晚年时期的写作风格,雄厚中也带着渺小,两者之间形成强烈的对比,思想深刻。
这就是我心目中的杜甫,一个经历了时代兴衰的伟大的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