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1.摘要
2.正文
3.结论
摘要:
媒介发达带来的最为直观的社会结果是信息的绝对量的增加。美国学者H.H.弗莱德里克曾经作过这样一个推算:如果以公元元年人类掌握的信息量为单位1,那么信息量的第一次倍增,花费了1500年;第二次倍增,花费了250年;第三次倍增,花费了150年;进入20世纪后的第四次信息量的倍增,所需时间进一步缩短为50年。其后,倍增速度骤然加快,在20世纪50年代,10年内就实现了倍增;接着在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时间周期进一步缩短为7年和5年。根据现在的推算,人类社会的信息量倍增的时间仅仅需要18个月至5年的时间。
正文:
现如今,我们生活在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信息爆炸所产生的信息洪流以前所未有力量冲击着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改变着人类社会的结构和形态,并迎来了一个全新的社会——信息社会。
信息社会是以媒介的极大丰富和体外化信息系统的发达,进一步增加信息和信息传播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为基础而产生的,既然说到媒介,不得不想到最先开始出现的示现媒介系统,到之后的再现媒介系统,到现在最常使用的机器媒介系统,现在我们每天接触着不同的媒体,从中获取大量的信息,小到自己关注的明星发送的动态、微博,查阅到的学科资料,八卦、天气等资讯,大到国家大事、政治、经济、文化改革发展的信息等新闻,我们都能从不同的媒介通道里获取到自己需要的信息,由此可以看出媒介的发达带来的最直观的社会结果是信息的绝对量的增加,而在这众多信息里,总有一些能够成为“热点”,多指那些一夜爆红的、搜索量飞速增加的事件,而想知道这些热点目前我国网民最直观的是依靠新浪微博上的前五十名实时热搜榜来界定“热点”信息,热搜榜上的关键词可以实时反映哪些事情、哪些人物、哪些话又开始流行了起来,当然,这些火起来的“热点”不仅限于从微博传播而让人知道,而是通过不同的媒介传播渠道传递到各式各样的人群中去,正因为传播媒介的进化和发展,所以让这些“热点”出现并且容易地传播向大众。
再从受众方面分析一下对待这些“热点”的反应,首先我想到的是群体活动中会出现的信息压力和趋同心理,也就是所谓的少数服从多数的从众性,在多数情况下,我想一件事中对于大家多数认同的意见会让一个从未认识过该事件的人更加倾向于那些多数人的意见去定义此件事,所以也就经常导致舆论一边倒,群体中少数意见的中坚人物的作用也是不可忽视的,例如那些官方渠道、名人明星、微博大V传出来的消息其可信度和影响力往往是比普通人的大许多。
说完群体传播再谈谈集合行为中的群体暗示与群体感染两方面还有群体模仿与“匿名性”两理论,人群中的话语、表情、动作以及现场氛围都很容易对个人进行有力的暗示刺激,使他的信念、思维和行为方式迅速与现场的人群融为一体,然后在暗示机制的作用下会以异常的速度在人群中蔓延开来,所以受众群体很容易会跟着“热点”的舆论走向走,并且扩散到更大的范围,而那两个集合行为的理论也能很好地解释这一“热点”推动行为,集合行为中的模仿更多地表现为无意识的、条件反射性的模仿,反应基于本能进行,和刚刚说到的群体活动中的从众心理有很大的相似性,而这些“热点”的扩散因为受众群体都处在没有约束力的“匿名”状态中,在“法不责众”心理的支配下可以在私下肆意传播,不考虑社会责任感和自我控制力,网络言论正因为这样的匿名性,使人们更难判断信息的可靠性,同时由于数字化电子传播的发展使得流言传播速度达到实时程度,众多发布平台的媒介性改变了过去主要经由人际渠道传播的特点,使流言有了同时大面积传播的可能,也因为权威信息渠道不畅通或公信力缺失而导致信息紊乱,所以作为受众者的我们,应该有明辨是非的能力,选择有营养的“热点”信息进行接收。
综上所述大致把我这学期所认为解释“热点”传播方面学到的知识进行综合性地梳理并列出,而从传播学的角度分析“热点”的传播必然少不了老师讲课中的重中之重的马莱茨克模式,只是由于该模式的复杂性目前以我的能力并不能够把所有对应点一一陈列出来,我想我在接下来的复习周一定得好好“专研”这一传播模式,将热点出现的原因和受众的反应结合马莱茨克模式的知识点分析得更加透彻,通过多种媒介获取有效信息,做一个理智的受众。
结论:
21世纪是一个高度信息化的时代,是信息经济和知识经济占主导地位的时代。信息经济和知识经济有两大支柱,一是以高新科技为代表的传播技术产业,二是从事新闻和信息产品生产的媒体产业。新闻传播学作为将这两大领域有机联结的桥梁,在今后的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中必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所以学习好传播学,为今天的“热点”传播分析论文提供理论知识,也为今后就业新闻传播方面更拓宽了知识领域。总而言之,“热点”能通过多种方式产生也能通过多种渠道传播,受众应对此有明辨是非的能力,不盲从,使得传播的正能与便利能使用到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