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序论:
这本《唐诗杂论》是作者站在一个崭新的角度,以历史的眼光分析研究唐诗的结晶。文章论述精辟,所引诗歌皆具代表性;语言生动形象,兼有知识性和趣味性,读来颇为惬意。全书冲破了传统的学术方法、学术研究的狭隘和封闭,从诗人的角度看待、研究诗歌。闻一多的唐诗研究有他独特的视角和方法,今天,让我们一起去领略唐诗的多样风采吧。
作者:闻一多(1899年11月24日-1946年7月15日),汉族,原名闻家骅,又名多、亦多、一多,字友三、友山。中国现代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坚定的民主战士,中国民主同盟早期领导人,中国共产党的挚友,诗人,学者,民主战士。新月派代表诗人,作品主要收录在《闻一多全集》中。
出版时间:2009年5月
出版国家:中国
总体影响:作为一部开拓性的著作,它在唐诗研究中的历史地位仍然是不可动摇的。
二、本论:
内容:以现代诗人的角度研究、赏析唐代诗歌以及对唐代诗人独到分析和评论。给读者以崭新的视角,全新的赏析思路,令人读之思悦。
目录:第一章:类书与诗
第二章:宫体诗的自赎
第三章:四杰
第四章:孟浩然
第五章:贾岛
第六章:杜甫
第七章:英译李太白诗
第八章:陈子昂
第九章:唐诗要略
第十章:少陵先生年谱会笺
扩展:中国诗史作者:[日]吉川幸次郎
唐代进士行卷与文学作者:程千帆
唐诗研究入门作者:周勋初
唐代文学与文献论集作者:陶敏
全唐詩稿本作者:錢謙益季振宜
他人的评价:他的《唐诗杂论》……都是精彩逼人之作。这些不但将欣赏和考据融化得恰到好处,并且创造了一种诗样精粹的风格,读起来句句耐人寻味。——朱自清
能够像闻先生那样讲唐诗的,并世无第二人。……这样讲唐诗,必须本人既是诗人,也是画家,有谁能办到?——汪曾祺
我的评价:纵使说着“我不是什么诗人”,闻一多依然是一名彻头彻尾的诗人。
闻一多先生将唐初诗歌发展和几位诗人生平品评的论文杂议论集子,短小精悍,九章各自独立又有内在联系,不同于各种文学史的臃肿和乏味,语言通晓平易又富有趣味、不失文采,简直是散文式的文学杂论,原来古代文学还可以这样写,颠覆了我以前的印象,使我深深被作者高雅的格调,优美不失犀利的措辞,辩证的思维,独特的视角,严谨的治学态度所吸引。
三、结论
读书就是读人,读人便是读故事。探寻“种种隐秘”,诗人写下了《孟浩然》《贾岛》《杜甫》三篇。“思其高曾,愿睹其景”,闻先生对三人的解析,莫不是对其人格的一种再创造。不论这创造有无依据,先由文章入手。
《孟浩然》一文我在高中读过,因为喜欢一度引用。那是一个浪漫的孟浩然,“为隐居而隐居”、“为着一个浪漫的理想”的孟浩然。不管虚构或真实,总之是一种“风仪落落”的人格,毫不妨碍我等心向往之。闻一多先生对孟诗的分析更是精妙到一定境界。“出谷未停午,到家日已曛。回瞻下山路,但见牛羊群。樵子暗相失,草虫寒不闻。衡门犹未掩,伫立望夫君。”东坡读来,觉平淡寡味,“韵高才短”。但闻先生竟说孟浩然将诗“冲淡了,平均地分散在全篇中”,“淡到令你疑心到底有诗没有”,这确乎是一名诗人的眼光!
对《贾岛》的解析更是栩栩如生。“爱静爱瘦爱冷”,顿时孤寒之气溢出。仿佛贾岛必然自持这些爱,不然便碍自身清白。我说那是一种暴烈的温柔。我们也许只看到表面的流,享受温和优美的章句,却万不能忽视诗人激烈的情感。“老年中年人忙着挽救人心,改良社会,青年人反不闻不问,只顾躲在幽静的角落里做诗”。这是一种对时代的反思,可怜如今时代是更加无意义地喧哗和有意识地沉寂了。
《杜甫》俨然就是作者聊以自慰、最自得其乐的一篇了。分明一个好故事,分明一篇美文章。描写打枣片段,“金黄的,朱砂色的,红黄参半的枣子,花花剌剌地洒将下来……”哪像单单在讲诗圣,分明是好生活,趣味盎然。
这三篇文章是典范,整本《唐诗杂论》是典范。将学术文章写得完密短小,给后来者留下一个难以企及的境界。阅读到最后一章时读得很吃力,功力不到,以后再读。
在我们学校图书馆借阅到的这个版本的《唐诗杂论》我认为附带的那些无关的图片有点画蛇添足。之后为了更多地了解闻一多先生,更多地了解《唐诗杂论》这本书,我阅读了著名学者傅璇琮为此书撰写了“际读”,他着重于从历史文化的角度探计了闻一多唐诗研究的个性特点与开创作用,这对于了解中国近代学术史,促进唐诗研究大有裨益。闻先生唐诗研究的极可宝贵的思想遗产,是值得我们很好吸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