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滚长江东逝水,白发渔樵江渚上,浪花淘尽英雄,惯看秋月春风,是非成败转头空,一壶浊酒喜相逢,青山依旧在,古今多少事,几度夕阳红,都付笑谈中。这是《三国演义》卷首的一首词,也是电视剧三国演义的主题曲。仅仅是这一首词就能让我们感受到来自那个战乱纷飞的时代的烽火,让我们想到五虎上将过五关斩六将的豪气,让我们感受到护国良相诸葛亮三分天下方略的智慧。《三国演义》这本书由罗贯中以陈寿的《三国志》,范晔的《后汉书》及元代的《三国志》为依据,经过熔裁在元末明初创作的。它描述了近90多年的重大历史事件及历史人物的活动,展示了三国兴亡的历史画卷,形象地再现了这一风云变幻而又动荡不安地历史时代,生动地揭示了统治集团内部钩心斗角、尔虞我诈、互相勾结而又相互争夺的关系,向读者展现了一副精彩壮阔的历史画卷。
一句鞠躬精粹死而后已让多少人泪流满面,多少人对知人善任的刘皇叔而打动,多少人被刘关张三人桃园结义的兄弟情怀而感动。气量狭隘的周瑜,忠厚的鲁肃,勇猛的张飞,重义的关羽,纳贤的刘备等人物在罗贯中的笔下栩栩如生。毛宗岗:“《三国演义》有三绝,即曹操的“奸绝”,关羽的“义绝”,孔明的“智绝”。”一代名相诸葛亮受刘备三顾茅庐之请,提出著名的《隆中对》,主张孙、刘两家联盟。在他的精心布置、谋划下,赤壁之战,曹操大败,奠定三国鼎立的基础。刘备故去,他辅佐幼主,外联东吴,内修政理,南征平叛,北抗强魏。为完成统一中原,兴复汉室大业,先后五次进攻魏国。作“八阵图”,造损益连弩、木牛流马,与敌交锋,屡操胜算。真可以说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让我心生佩服。
虽然我为孔明的才智折服,但我更欣赏的是曹操这个千古奸雄,他挟天子以令诸侯,更显乱世中的智慧;他费尽心机笼络关羽,更显奸诈,却不同于董卓之流的小人之奸;他礼贤下士,求贤若渴,更显雄才伟略。但他也更接近世俗,他曾言”宁教我负天下人,莫教天下人负我”,这样狭隘的话语。但在我看来,这样的他,更接近普通人。
除了孔明、曹操,我还敬佩的人物是关羽。他降汉不降曹、秉烛达旦、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古城斩蔡阳,后来又在华容道义释曹操。他忠于故主,因战败降敌,但一得知故主消息,便不知千里万里往投。我认为虽降了敌,但最后还是回来了,不但仍算忠,而且还要算一种难得可贵的忠。《三国演义》表现关羽的方法也极简单:“丹凤眼,卧蚕眉,面如重枣,青龙偃月刀”,后来加上“赤兔马”,刮骨疗毒不怕疼,斩颜良,诛文丑,几乎变得天下无敌。
人人都说《三国演义》是七分史实,三分虚构,的确是这样。但是虚构,使用艺术的手法进行虚构,而不是随便那段史实就可以拿来虚构的。比如,关公温酒斩华雄,史书上并没有写这件事。又如,关于单刀赴会见鲁肃,史书上写的是鲁肃单刀赴会见关羽。类似的例子当然是数不胜数。读过之后,稍做分析,可知这些虚构的情节,大部分是为小说描述的一个个人物作铺垫的。因为,如果仅仅是像正史中所说的塑造真实的人物,有些人物就和作者的政治思想观相违背了。而且,作者在虚构的同时,还注意到了情节的合理性、连贯性,而不是生硬的去虚构,这也就是为什么读过之后,会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总之,作者在这方面的写作是相当成功的,而且这些情节也表现了作者的一部分主观愿望。
“天下大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三国演义》的思想精华,居于首位的就是对国家统一的向往,这是《三国演义》思想价值中最核心最重要的部分。不论魏、蜀还是吴国,这三个国家的目的都是实现“合”的局面,结束纷争战乱的政治环境。三国之伟大,不仅在于其中人物描写的生动、战争的宏大、智慧的谋略,更在于其对国家统一的向往。正因为如此《三国演义》成了古代灿烂文化的一颗明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