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眼中的薛宝钗
小学时第一次翻开《红楼梦》,无奈这样一本传世巨作竟无法吸引那时的我。直到高中时,为了应付考试才开始读《红楼梦》,却一发不可收拾,应该说《红楼梦》是我整个高三晚上11点以后的回忆。
一直以来更偏爱王熙凤,也因为宝玉的原因更喜欢黛玉孤傲的气质,但随着渐渐深入,我对薛宝钗这个角色却越来越有兴趣了。
世人都道宝钗心机重,野心大,但又有谁知晓她心中的苦楚?出生在这样一个家庭,父亲早逝,哥哥被人称为“呆霸王”,家里的事薛姨妈多半是和她商议。她也想任性,她也有叛逆,但从小这样的家庭环境她该如何敢有这般脾气?她对黛玉自嘲:“我和你是一样的,虽有个哥哥,但你是知道的,只是有个母亲比你略强些。”黛玉虽没了母亲,但在贾府,有贾母怜爱,有宝玉陪伴。而宝钗呢?她不过是王夫人的外甥女,全家人寄居在贾府,贾母等人对待她与黛玉其实也有些许差别。
四十回,借太君游园之机,一窥诸人居所,宝钗竟居于雪洞之中。在戏园子里,她迎着贾母点热闹戏文、甜软点心,但她的屋子不因任何人的到来而稍加修饰。贾母皱眉,她却一句都不做争辩。给自己留出一方自在空间,是入世中保全自我的分寸。
贾母不喜欢她,是因为她没有人间气。从贾府到宝玉,她并不是真在乎。有人说是她费尽心机嫁给宝玉做二奶奶,间接害死了黛玉。但是,是否有人在意过,如果当时有另外更好的选择,宝钗还会嫁给宝玉吗?要怎样强大的心理,才能接受自己的丈夫心里还这样深深的有另外一个女子,并且出嫁时还要假装是她才行;又要怎样的勇气,可以接受丈夫的出家,独自抚养孩子长大?活到贾母这个年纪,不怕人惦记,就怕别人不惦记。不惦记的人,她实在是看不透,更无法掌控。贾母可能说不清自己对这个姑娘的感受,但直觉上一定是抗拒的。即便她这样懂事持家,贾母依然偏爱黛玉等人。这是繁花簇锦遇上满原荒雪的恐慌。
华林生雾,遍体生凉。宝钗站在冰水里,睁着眼睛,感受着寒意寸寸侵肤。这寒意和冷香丸一样,于她是滋养,完善着她对世界的认知。至于自己会不会死在这冰水里,不是很重要。叫醒别人,逃出去,驱赶这凉意,更不重要。
说她无情,也不是没有依据。金钏儿投井,她安慰王夫人多打发几两银子便可;香菱求学,她却还不如黛玉有耐心。她于这世间隔了一层冰,一直视自己为外人,顾念的人并不多。这些人或许对她有所求,但撇开这些,对她也是真掏心窝子的热心。母亲,哥哥,莺儿或许算。母兄安好,家业平安,自己有清净方所过日子,足矣。
无情吗?相反。
枯形寄空木,诸子为粪壤。暮江平不动,春花满正开。对自己的命运都看淡,何况他人。
冷香丸何谓冷香丸?“历着炎凉,知著甘苦,虽别离亦能自安,故名曰冷香丸。”香可冷得,天下一切无不可冷者。
彻底无情的,不可能动人。一朵牡丹,僵立并不美,最美的是在风力微微摇动却端丽自持之时。明知自己心底有情而克制,表面波澜不惊,却在垂眉敛目时漏出些微荡意。那种丰富的层次,才是端方动人之处。无情,是姿态罢了。
再来谈谈宝钗与宝玉。她从小就看熟了西厢,明白那是怎么一回事,情深意长生生死死,自己却没敢动过心。难动,也不敢。
宝玉对她没有真心,外人看着或许惨,她不会。因为没有期待。即使是嫁进贾府遇上败落,宝钗也不会惊慌。这是她早就知道会发生的事。我想象过,飘雪的日子,远处争吵声哭泣声渐起,小厮慌慌张张从门外跑进来。开口吩咐下人之前,她抬头看了一眼。天空青灰高远,雪花漫漫,飞卷如一个旧春日里的柳絮。
与宝玉相比,我对宝钗和黛玉的关系更感兴趣。黛玉于宝钗,是自我成长的回顾。
宝钗看黛玉,像看以前的自己。我们视野之内的故事,宝黛二人是一直在成长的。他们交出了灵魂,得到了相应的体悟。宝钗看诸人的局限性都是清楚的,尤其是自己。然而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她看见了一个旁观者所能看见的一切,也止步于此。
我们读到的宝钗,未必是芹官认识的、想写的那个宝钗。
他本人对宝钗是怎样的态度?
以上这些,他都懂。比写出来的更多的,他也懂。
是个真正温柔的男人在写女孩子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