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028-8556-4969
语言:中文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作品交易> 文字作品> 其他>

战争中的锌皮娃娃兵

作者:陈馨仪
主要内容     

锌,原子序数为30,是地壳含量第四的金属,仅次于铁、铝和铜。由于其在俄罗斯的储量较大,以及价格较低、方便加工等特征,苏联在战争中使用其制造棺材。

这些由锌制成的盒子,在夜晚运输,偷偷的就下了葬。这层薄薄的锌皮,就这样隔开里外两个世界。外面的人,对战争还是那样的蒙昧,只在各种各样的新闻中,聆听着对战士的颂歌。里面的人,被包裹在这样的锌皮中,再也无法动弹,就像任人摆弄的娃娃兵一样。

这是由15年诺贝尔文学奖作家阿列克谢耶维奇所书写的“文献文学”,整本书采用第一人称的手法,真实的还原了历史现场,记录了战争的残酷本质。本书由一个个短小的故事组成,而每一个故事,都来自于参与了这场战争的人员和他们的家人,无论阶层,无论军衔,全方面展示了一个残酷的、鲜血满地的阿富汗战争。

战争时期,苏联每年输出大量仍是在校学生的孩子上战场,其中的大部分在战场上牺牲后便直接用锌皮制作且钉死的棺材送回家乡,为了掩人耳目,牺牲的消息只会通知家人。光荣而伟大的战争只出现在新闻中,背地里的惨烈只有当事人知道。就是这样,无数人被“骗”上战场。

战争很可怕,比战争更可怕的是发动战争的人,是用谎言让大家对战争产生憧憬的人。

但是,每一个参加了战争的人都是不可能全身进退的。

李安的《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也描述过这样的情景。比利林恩成为了战争的英雄,但是退出战场后生活的一幕幕,都无不让他联想到战场上的情景。参与本书讲述的人也多有相同的经历,身心都紧缩成一团的人们。每当经过一个转角的时候,有任何东西掉落在眼前,都会不由得的发抖,仿佛敌人就会这样不经意的出现,仿佛手榴弹就要在眼前开花,也让自己的身体开花。没有了头盔和枪械保护的他们,仿佛是赤裸的,就这样暴露在危险之中。

这次阿富汗战争在百度百科中被描述为“一次苏联对外政策的重大失败”,对参与战争的苏联人也颇有争议。失去孩子的母亲将他们描述为“英雄”,他们怀着献身的崇高决心,为战争付出了一切;痛恨战争的人急于责备他们,他们犯下了不可饶恕的罪行,却还能够回到人群中来。

而作者仅仅将这些人描述为“杀人者”,仅仅以最清晰的事实来为他们定性。她不让这些士兵落到无人保护的境地,总受着那些“满口鲜血,还要说话”的非议。她也不支持那些美化战争的人,不会逃避指出那些牺牲者同样是“杀人者”的事实。作者研究的并不是战争,也不是要去一味的指责。作者的研究对象,是这些人的情感历程,是这些“杀人者”如何为了保全自己,而变得面目全非。

没有一个士兵从一开始就是一个“侵略者”。无论他们为了什么来到战场上,当他们来到这里以后,都会从一无所知的混沌状态,变得对死亡熟视无睹起来。怀着一颗热诚的心,却被环境改造成了“杀人者”,一切都是为了生存。

书中所描述的战争的残酷,又因为是真实而更加让人不忍卒读。我们只在各种各样的影视作品中见识过战争,而这本书中的描写却又完全不同。最让我印象深刻的一个片段:人死的时候,不像电影中一样,一颗子弹击中头部,双手一扬,倒下去了。实际情况是:子弹击中头颅,中枪的人带着脑浆奔跑,能跑上半公里,一边跑一边抓脑浆。这是想象不出来的,他会一直跑到断气为止。

是啊,所谓的死亡,现实不会像电影那样,无论是定格还是再来个慢镜头,配上悲状的音乐。就这样,死亡的一瞬间被塑造的那么伟大,不仅催湿了台下所有人的眼泪,还被很多人铭记着。不是所有人的死亡都是被大肆宣扬的,可偏偏战争中的多是这样的小人物,他们哪能那么坦然的面对死亡。直到最后,也想要拼命的抓住随风而逝的生命。

有的士兵永远了留在了战场,有的士兵归来了。归来的士兵落下了身体上的残疾,留下了心理上的创伤,而这样的他们,却不再为和平年代所接受。会有人对他们指指点点:啊,那个人满口鲜血,却还在说话。

原创不易,您可选择 , 鼓励原创呦!

联系我们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区浆洗街27号天亿大厦A座1107室
电话:028-8556-4969
邮箱:xzb@goldcopyright.com 联系我们
扫一扫
登录移动端
如您有以下需求请勾选或填写相关信息,我们将尽快与您联系
1.有意购买本作品并询价
2.单次使用本作品并询价、授权
3.委托本作品的作者定制业务并询价
4.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