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028-8556-4969
语言:中文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作品交易> 文字作品> 其他>

论扭秋歌随着新媒体的发展所进行的变化

作者:赵津莹
主要内容     

摘要:扭秋歌,是我国北方喜闻乐见、具有代表性的一种舞蹈,是我国第一批进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项目之一。原本经典单一的形式随着时代的发展.新媒体的出现,扭秩歌也随之发展变化,形式多样化了起来。关键词:扭秋歌、非物质文化遗产新媒体正文:扭秋歌最初是农民在插秩时的一种歌咏活动,起源于农业生产劳动。每年到了春耕时,农家的女妇女儿童便一起来到田里插秧,一人敲鼓,鼓声一响,大家便开始唱歌,以增加枯燥劳动时的趣味性。最早是唱歌的形式,后来发居成了舞蹈形式从“唱秧歌”变成了“扭秧歌”。东北的扭秧歌具有许多风格特点,东北人民的性格热情、开朗、直爽,随着时代发展东北的秧歌结合了本土人民的性格更加别具一格,独一无二。因流传地区不同,又有陕北秧歌、晋北秧歌、东北秧歌、河南秧歌、河北秧歌、山东胶州秧歌等每种秧歌都有着不同的风格特点:从秧歌发展、演变成的戏曲剧种在全国剧种中所占的比例之高,是相当惊人的。可以说,秧歌为百戏之源。它最初以古代祭祀农神祈求丰收,祈福消灾时所唱的颂歌有关,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吸收了农歌、民间武术、杂技的及戏曲的技艺形式,由一般的演唱秧歌发展为民间舞蹈,再加上现在的新媒体发展也出现了比赛、演出等形式。在时代发展如此快的现代,提倡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的形成和存在,是历史的沉淀,随着时代发展,方式也多样化起来,人们加入了更多现代元素,使之具有传承性,更加让人们易于接受。在人们茶余饭后便会去扭秧歌,是一种娱乐形式,也是一种体育运动,锻炼身体,表演形式现各地的秧歌一般以秧歌舞队为主要形态,舞队人数少则十数人,多时达上百人,既有集体舞,也有双人舞、三人舞等多种表演形式,根据角色的需要手持相应的道具,在乐器的伴奏下舞蹈。目前来说,随着时代发展,科技的发达,新兴用具的出现,有很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渐渐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中,当时的一些历史、工艺也都无法展现,像秧歌这样流传至今,并被人们所喜爱所学习,原因脱不开它形式上的不断更新,在保留原本形式的基础上增添新的东西,人们现在更易于接受流传,从秧歌的服装来看也更加的好看多样,服装色彩丰富。昌黎地秧歌、鼓子秧歌、胶州秧歌、海阳大秧歌、陕北秧歌、抚顺地秧歌,分别申报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新媒体的发展使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加完美地展现在人们眼前,比赛演出的形式多种多样,是传统文化的标志以及继承。

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中国文化的记录,随着时代发展,人们日益增强的保护意识,会通过更好更现代的方式展现出来。

原创不易,您可选择 , 鼓励原创呦!

联系我们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区浆洗街27号天亿大厦A座1107室
电话:028-8556-4969
邮箱:xzb@goldcopyright.com 联系我们
扫一扫
登录移动端
如您有以下需求请勾选或填写相关信息,我们将尽快与您联系
1.有意购买本作品并询价
2.单次使用本作品并询价、授权
3.委托本作品的作者定制业务并询价
4.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