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读后感
《新陈代谢》作为以社会史会通近代史的一种新通史体系,仍然包含着传统体系的合理成分而有所拓展革新。这本书我感受到的是西学东渐和中国人的现代化历程。从鸦片战争被大炮打开国门时期只有林则徐为代表的少数几个人觉醒,到二次鸦片战争后洋务派学习西方的技术以自强求富,再到甲午之后维新派学习西方制度以自强保种,随着西方侵略、民族危机的加深,中国的知识分子学习西方也逐渐鞭辟入里。在中学历史中,描述洋务运动、维新变法时常常说它们失败了。然而我越来越觉得,无论林则徐、奕䜣李鸿章还是康梁,他们都是领先于时代的人。它们每走一步,都会受到守旧势力的阻挠,也不免带有时代的局限,“师夷长技以制夷”,他们在这条路上每走一步,就把中国社会新陈代谢的历程推进了一步。书中在叙述公车上书时说“知识分子是民族的大脑,揭示民族的使命是他们的使命”,他们是政治的先驱也是教化的楷模,无愧于知识分子之称。本书从清廷末期写起,直到历史选择共产党结束。皇皇三百年大历史,从庙堂到人间,各色人物粉墨登场,各层阶级发挥力量。鸦片战争、签订不平等合约、公车上书、戊戌变法、洋务运动、资产阶级改良运动、派遣留学生、太平天国、义和团、民间起义、资产阶级革命运动……几百年的历史,几代人的颠沛浮沉,无非几个关键词而已。然而站在历史的后面才看见,那些站在时代顶端的人有多么重要,上层的政策决断对整个国家有多么大的影响。“宁为太平犬,不做战时人”?无论哪个时代,感觉真正的“人民”都是无关紧要的。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而已。如若领导者英明神武,则身在好年月,如果决策者罔顾人民,那百姓就会活得更苦一点。作为平凡人,看到乱世的中国人如何头破血流一往无前地探索、实践、想让国家更好,人民生活更好,不免感到敬佩和崇拜。无论年龄,能力,这些人的精神和态度,才是“中华民族屹立世界之林”的原因,这些才是智慧之光。
从历史观的统绪上说,这本书它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依然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阶级斗争观和阶级分析方法并没有被抛弃,只是扬弃了以往研究中的简单化、片面化和公式化的幼稚性;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统一学说,仍是全书分析近代社会经济推陈出新通向近代化的理论根据,只是克服了以往片面强调旧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只有阻碍作用,揭示出它同时有着自我调节机制、有限度地容纳甚至促进新生产力的一面,进而说明先进的生产力被纳入旧体制后就会以其特殊的能量在旧体制内“发酵”而为突破旧体制奠定基础;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被运用来分析欧风美雨影响下社会思潮、社会文化心态怎样走出传统又反映传统的特点和表现。所以《新陈代谢》的新体系本质上又是马克思主义史学传统的继承和发扬。
方法论说,它既承袭了传统史学固有的因果联系分析方法又借助“辩证思维",以历史辩证法的思辩方式把历史逻辑和哲理思辩完美地结合起来,对近代史上诸如爱国与卖国、革命与改良、西化与化西、新学与旧学、中体与西用、专制与民主等重大问题作了精到的分析,站在历史哲学的高度,揭示了社会转型过程中两者的范畴、矛盾、交融和转化,从而真正写出了近代社会形态的特殊性和过渡性。
从体系的构架看,它没有忽视政治史和重大事件在历史进程中具有阶段性的界标意义,而是进一步把这些阶段性的事件和由此引起的社会结构、社会意识、社会生活的变化整合而成一个反映社会全貌的整体,从而突破了两个过程、三次革命高潮、十大历史事件的传统模式。它以中国社会从古代封建社会到近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转型和走向近代化的艰难过程为近代史的主线,以重大事件(包括政治斗争)冲击影响下的社会结构,诸如社会经济结构、政治体制结构、社会组织结构等,社会意识,包括社会思溯和思想主张、社会价值观念和文化心态,社会生活,包括社会习尚、城乡差异、生活样式等的变迁为辅线,组成纵横结合、前后呼应的构架;突破以重大历史事件描述为主的写作方法,采取史论结合、融文史哲为一体的思辩方法,从宏观上展示近代社会新陈代谢的历史面貌。由此可知,《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所建构的近代通史新体系,基本上是个介于传统与革新之间的体系。它既与马克思主义的史学传统一脉相承,又以社会史会通近代史而显出了自己的特色。作为回应历史新时期史学改革呼声的第一个代表性的作品,它的意义不仅在于为学术界提供了一个可以借鉴、参照甚至可以选择的新思路、新体系和新框架,而且在于昭示:一个新体系的诞生和传统有着割不断的联系,学术上的民族虚无主义是不可取的,只有在真正理解传统之后超越传统,革新才有生命力。这就是当代中国史学发展的路向。
读陈先生所言新陈代谢,可看出该书基调乃历史唯物史观,亦即历史变迁必有其依据,有其因果,如新陈代谢般,可由新陈知代谢,亦可由代谢反知新陈。陈先生在本书中研究中国近代史的主线为生产力、文化。生产力又区分为中国与西洋的冲突,中国南北两地的冲突。生产力的冲突进而引申出小农经济与资本主义经济的冲突,乃至初期民族资本与国际资本的冲突。随着西洋东渡,一同发生的还有文化的冲突,从体用论(殷海光对于体用有颇精到的评论,评论说道器的外部施展必然影响内部的体,故大清想保持传统的体而依靠西洋的器自强是不可得的。)再到西化论,无一不是文化冲突的体现。而生产力的冲突和文化的冲突正如体用之别,互为表里,在涌动的近代激流之中,相互成就了近代历史中的新陈代谢。在冲突的论述中,对于维新、改良、革命的评述尤其精彩,陈先生在书中的精彩评说看官可自行观之,在下姑且用洋人的理论再来分析分析。
陈老的新陈代谢的近代史观察角度是有创建的,他使我们有了进一步了解近代社会的方法。由于本书是厚积薄发的著作,只有深入阅读才能有更多的收获,提高自己的史学水平。因此,我推荐大学生阅读此书,不仅可以以不同的角度来看待中国近代史,而且可以起到深入了解史学界不同观点以树立自己的学术体系。
近代化如洪流携裹每一个人前进,读到第十一、十二章,我才有了这样的观感。义和团运动代表了久受压迫的民族意识的反抗,虽正义、虽勇猛,但仍是反潮流的。辛丑之年,其失败带来全面的臣服和西化,半殖民地制度正式确立,回到中世纪的逆流已不能成行,而新的变革又酝酿其中。
对于我来说,中国近代社会的巨变,确实是外国侵略者为了海外市场而侵略清政府,清政府予以被迫应对造成的。但是,我们纵观历史,中国社会自古就是这样“保存”自己的,如夏、商的灭亡都是由于外族(商、周)的入侵而亡,但是政权虽亡文化还在,后者对前者批判继承了中华文明的精华,秦统一六国同样是融合了夷狄之后在多民族的文化下强大起来完成统一的。同样五胡乱华后有隋唐盛世,五代十国加上辽金西夏北南宋的融合后,再加上一半的蒙元文化[1]才有了明和清朝前期的繁盛。同样,在近代,原先应为我们驱赶匈奴而造成的罗马灭亡西欧民族大融合文化大包容之后崛起的全新西欧在演进出资本主义制度之后,反过来侵略东方,真可谓:“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在这种侵略下,中华民族同样再次发挥包容性,接受西方文化(包括器物、制度和思想等),虽然传统阻碍,但是任何历史事物的发展都是如此,只是看阻力和推力的力量对比罢了。
如果没有西方的入侵,如果没有历史上不断地民族融合,中华文明就没有新鲜血液可以输入,就会如“不动的腐水”长久不了的,可以说是不断地融合使中华民族延续,各个古文明只有中华文明发展至今,其他文明却中断了,也正是“融合”,不是彻底的毁灭。
可以说中国元典时代的包容思想救了中华文明。而放到近代可以说,外国的入侵救了中华文明,使我们能更好的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173010114
蔡鹏汉语言1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