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闲阶级论》是美国凡勃伦的著作,由中央编译出版社出版。这本书通过对制度起源、发展和社会上一系列经济现象的阐述,叙写了经济制度与现象间的深刻关系。
正如序言中所说,《有闲阶级论》书名听来更让人觉得它是一本政治类的书籍,但它确是经济学基础理论。而虽说是基础类图书,但读来却不是那么通俗易懂的,至少是说,在我目前的认知范围内,这本书还不是那么好理解的。所以我选择从我有一些认知的和存在疑惑之处两部分展开写自己的想法。
首先是作者对“有闲阶级”概念的解释:上层阶级的优势经济地位决定了一个不变的原则——他们总是置身于生产性工作之外的,这些脱离生产工作的阶级就是有闲阶级。这番话读来感觉甚是新鲜,从前也有过这样的意识:有一些人,他们虽也同样从事工作,但他们给人的感觉总是需要仰望的,他们的工作不同于一般人的基础生产,那么对于这些人的定义,就应该是“有闲阶级”吧。
作者说,财富所具有的消费功能只是人们之所以渴求的因素之一,最重要的因素是一个人所占有的财富日益成为他地位优越的证明。细想一下,果然是这样不假。“有闲阶级”既有了有闲的资本,但还是在他们的工作中乐此不疲地积累财富,金山银山仿佛都入不了他们的眼,而在他们阶级之外的人眼中看来,这些人就如同是坐在自己堆起的财富山上,财富越多山越高,越引得人仰望。你要说他们挣钱是为了消费,那怕是几代人也够吃了这金山,每人渴求不同,那便就此不论他们继而努力积累财富的动机,而客观地,随着财富的累积,他们越来越让从事生产性劳动的“无闲者”移不开眼,他们的名字妇孺皆知,财富确是让有闲阶级地位显赫。
另外在第二章中,作者提到所有权的问题,着实让我有点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据作者所说,有闲阶级几乎是与个人所有制同时诞生的,因为他们都是由同一种经济力量催生的。那么这种经济力量是什么呢?作者又有云,所有权的最初形态表现为女性被男性占有,而在此之前,某些用品只供个人专属使用的情况已经屡有发生,但他们并不认为自己使用的东西就是属于自己的,也就是说他们对物品的使用和消费并不涉及所有权的问题。这是从何而来呢?物品不谈,即不同部落外出捕猎,难道不会出现争抢所得猎物的情况?这岂不也是所有权之争的问题吗,为什么所有权最初的表现是对女性的占有呢?
后文又说:我们知道要占有事物就会产生所有权的问题,而对事物占有的多少代表着个人能力和社会地位的高低,所以占有事物的真正动机在于竞赛,占有财富并且在财富的比拼中拔得头筹就会赢得荣誉和他人的赞赏。这话不免说得太过绝对,不是对任何事物的占有多少都代表着能力和地位的高低啊,况且,人们占有事物的动机若都在于竞赛,那占有本身,不免显得有些可怜。即使是占有财富,财之取得也有合法违法之分,不道义之财,取得愈多,只不过受人蔑视憎恨愈深,不得赞赏和荣誉。
虽然一知半解,看法或许也片面幼稚,我还是觉得,这本书带给我一些特别的感受。大概知道的,不一定能说得出来,知识累积得还太浅薄,对事物的认识不够;并且,没有一本书的论述完美无缺,或者说,没有两个人的观点完全相同,由此,读书不只得一味得读,更需要的,是思考,是自己的理解。可能稚气,可能不正确,但有一点自己的想法,总是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