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在辛亥革命后的一百年间,都是值得国人反思的一个艰难的过程。当你打开一页,历史沉重感的气息便扑面而来,那张辛亥革命前后的老旧照片,存在着多少的辛酸故事啊?或许也带着沉重感,而这沉重感是值得让人深入探究的,也就有了牢记历史的使命,无论针对中国的任何一个时期都是如此。当你读完整书的一大半你会感叹中国发展的辛酸历程,最重要的是你会发出与其他人读完之后的同一种声响:辛亥革命的百年回眸,若没有深度的反思,仅仅是一种纪念。这一百年也只能是一种符号,苍白而简单,一个没有灵魂的躯壳而已。而这本书让我找到了灵魂的一部分,它让我看清中国辛亥革命时期的真实面目,一件件真实事件历历在目,仿佛身临其境。当晚清的真实面貌淋漓尽致的展现在我面前,你不忍心看下去但又不得不继续往下看,这正是一种牢记历史的使命感在驱使着我向前。
而这本书最吸引我的地方,是它把当时的一切全部淋漓尽致的展现在人们面前,仿佛触手可得。与其说这本书,不如说书的作者张鸣,他毫不忌讳的揭露当时一切,光明与黑暗只不过一尺间。在他看来,其一,宪制相比共和制更加符合当时的国情,立宪制推动士绅阶层分享权力,实行地方自治,有助于维护社会稳定,和平过渡。也正是由于立宪派的参与,辛亥革命的火药味没有那么浓。当时除了立宪派、革命党,还有一个保皇派。保皇派的目的是救大清,然后救中国;立宪派是救中国,顺便救大清;革命派是只救中国,不救大清。清朝也知道立宪有助于保住江山,所以才积极推动立宪。从现在看来,当时清朝的预备立宪其实已经走得很远了。而革命党人似乎更加注重抓权,他们明白一旦朝廷立宪成功,革命也就夭折了,权力更无重说起,所以清朝决心立宪之日,也是革命党疯狂暗杀作乱之时。如此说来,立宪其实是避免动荡的一条生路。可惜朝廷对于立宪只知其表,不知其里,立宪的本质是与士绅阶层分权,保障士绅阶层的利益,从而稳固大清。年轻气盛的皇族们只知道嘴里说立宪,手里却积极收回权力,这使得一切努力最终覆水难收,使改革的运行脱离了立宪的轨道而进入革命派的掌握。
其二,在我们日常所学习的历史革命党派或革命人物中,我们只看到了他们光鲜的一面,而在张鸣的笔下,我们却可以看到他们的另一面,月球的背面我们无法看到,可在他的笔下,我看到了革命党们光鲜的外表背后,是如此复杂的颜色,其实,革命党在起步时是依靠黑社会出头,很多的革命党人参与革命,也只不过是想借助这个机会获得他们想要的好处或目的。由此看来,他们也只是只为自我着想的普通人,与普通老百姓不分上下。此刻,我的三观由此改写,在我心中那些崇高的革命党人,也不过如此,但事物总有利弊之分,如今所呈现的历史只展现出了正义的一面,却永远也不能轻松的看到正义的背后面。但这样也好,至少让我在日后能冷静分析一件历史事件、一个历史人物。
张鸣笔下的辛亥革命,在我看来就是一部跨越世纪的真实纪录片,让我看到不一样的辛亥革命,又如同一部真实历史剧,演绎着革命时期的每一个事件,每一个人物,有起有落。他在这个革命大浪潮中从中分析总结,将当时的背景、文化、社会、政治进行比较和碰撞,得到了我所看到的《辛亥:摇晃的中国》。
他给我的不仅是一个完整的辛亥革命,还有完整的分析知识,教会我日后如何看待一件历史事件,一个历史人物。更重要的是,强化我牢记历史的使命,而牢记历史只为营造更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