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诗经》有感
“现存先秦古籍,真赝杂糅,几乎无一书无问题,其真金美玉,字字可信者,读《诗经》其首也。”梁启超这番话足以看出诗经之绝妙,但你若想真领悟这诗经中的内涵,却是万万不能的。俗语中有“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们每个人心中也该有个诗经的样子。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想必这一定是所有人对《诗经》的第一印象。说实话,在没读这个作品之前我也确实只知道关于这些。但自从读了《诗经》之后,发现它的奥秘可不止于此。
当我读到“麟之趾,振振公子。于嗟麟兮!”时,出现在我眼前的一位善良的公子,当我读到“维鹊有巢,维鸠方之。之子于归,百两将之。”浮现在我脑海里是一位将要出嫁,满眼雀跃的姑娘。诗经可以说是“陌上人如玉,公子世无双。”也可以是“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莫不是真应了那句话“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
说到诗经中我最喜欢的一首莫过于《蒹葭》了,“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蒹葭》的开头便给人无限的想象,很像现在的朦胧诗派,朦朦胧胧,不知所指,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诗人用极为简短的几句话,向人们描绘了一副意境极美且缠绵悱恻的感情。诗中的寥寥数语将金秋时季,河水之中蒹葭苍苍,河岸之上白露成霜,萧瑟秋风的吹过使茫茫的秋水之上烟波万状,空中雾气迷蒙,远方弯曲的河中小洲旁有位伊人在远处处伫立。虽一水间隔,河道阻碍,伊人诗中可望而不可及,但有一位痴情的男子,却不顾艰难险阻与漫漫长路,苦苦追寻那位佳人。他为佳人的美好所沉醉而徘徊踌躇,但内心中追寻不到的痛苦却不可言喻。每当他伤心欲绝即将放弃之时,伊人的身影又不断的在眼前闪现,时远时近,时隐时现,闪烁不定,使这位追求者欲找无方,欲罢不能。于是满腔情思溢于文字之间。此诗读来令人觉着情调凄凉,悲痛哀婉,意蕴无穷。
《蒹葭》的采用了起兴的写作手法首二句以蒹葭起兴,展现一幅河上秋色图,对诗中所抒写的执著追求、可望难即的爱情,起到了很好的气氛渲染和心境烘托作用。这种手法使此诗具有了十分突显的意境美和朦胧美。意境美在于诗人营造了多重的意境,这几重意境相互交织,重叠,构成了绚烂无比的世界。第一重,诗人为追求伊人的如痴如醉,与苍苍的蒹葭,烟雾迷离的景色交融为一体。朦胧美是可意会难以言传的朦胧含蓄的美,在此诗中诗人未平铺直叙自己的感情,而是通过描写景色蒹葭来烘托自己寂寥伤感的气氛,借此来抒发自己伤感失落的心情。
《诗经》一共有305首,首首不一,郑樵云“风土之音日风,朝廷之音日雅,宗庙之音日颂。”“风”是各诸侯国的乐调;“雅”是京城地区的正乐;“颂”是宗庙祭祀之乐。其中“风”占大多数,即“十五国风”共计160篇,因为这160篇“风”多为诗官采诗于民间,因此,《诗经》可以大致认为是“平民文学”。这点与《楚辞》不同,《楚辞》所收录的作品,均为一些有名的专职作家所为,就两类文学来说,不分伯仲,只是个人更倾向于前者。
阅读《诗经》,我看不到古时人们的闭塞,愚昧与保守,我看到的尽是爱,智慧,自然,希望与阳光。一切美好的词汇,美好的事物,美好的情感……充溢着每一首诗。那么和谐,那么执著,那么崇高,那么圣洁,每一首诗都是一首动听的歌,每一首诗都是一个真实的故事,每一首诗都拥有一个美丽而高尚的灵魂。
昔日雄霸天下的帝国已化为云烟;当年国色天香的罗裙已散入黄土……今天,真正触动我的情感与灵魂的不是几件博物馆里的文物,而是那些经久不灭的人的故事。一首首清新而高雅的诗,讲述着一个个动人的故事。我仿佛被带到了遥远的国度,历史又重新展现在我的眼前:恍恍惚惚,若隐若现,神秘而悠远……我仿佛听到了来自远古的声音,隐隐约约,断断续续,仿佛要告诉我什么……也许是历史,也许是故事,也许是未来,也许是别的什么。
爱,自由,正义,是《诗经》永恒的主题,这也是生命永恒的主题。闭上眼睛,用心静静地聆听,你可以听得到——那来自远古的心灵的呼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