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因是一名21岁空姐两天前刚飞到郑州,5月6号早上,父亲李先生说前晚女儿在郑州航空港搭乘一辆在滴滴打车软件上预约的汽车,之后就再联系不上女儿了。随后在被民警打捞上来的空姐的尸体上发现几十处刀伤,且刀刀致命。
一下子,网络上出现了两种声音。一种是专家式劝导女孩子晚上不要出门,穿衣打扮不能暴露,不然会引来杀身之祸。另一种声音是女人也是要工作生活的,难道不应该是社会共同防范此类事件吗?而只是一味地把事发因素归结于女孩子的装扮?
提醒是好意,但每次都是提醒,女孩加班晚归被杀是提醒,被跟踪狂杀是提醒,拒绝告白是提醒,分手被杀、家暴被杀时就连提醒都没了。似乎在所有这些不管是真是假的理由下,被杀都属于活该去死了。在中国,女孩从小被父母教育要学会自我保护,但没人教男孩让他们从小尊重女性,保护女性。
其次,经过此次事件,许多女孩都对网约车司机心怀报复,一上车胆战心惊,甚至手里拿着刀随时出击。开个网约车,大概就像摆个早点摊一样,是贩夫走卒引车卖浆的现代版生活日常。哪个群体里都有好人,哪个群体里都有坏蛋——这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朴素道理。网约车的安全管理是要迭代升级,但我们对待互联网专车之滚滚大势的认知,恐怕还是要坚持如初的理性:鼓励创新,包容审慎。乱象总是可治理的,问题也是能逆转的,因噎废食或一叶障目,只会把大家继续逼回“打车难、打车贵”的老路上去。今日看来,如果将网约车司机的价值观建设列入企业社会责任的系统生态里,每一辆奔走在大街小巷的网约车,或许都可以成为捍卫生活秩序、提供美好出行的点滴增量。
眼下,交通部等密切关注网约车规范化建设,一桩桩网约车好司机的故事,大概自下而上地做出了铿锵回应:只要产业发展有序、只要监管科学合规,给点时间、给点空间,再给点信心、给点鼓励,互联网专车一样可以在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上从“社会青年”成长为“模范青年”。
司机和乘客之间产生的纠纷,潜藏的安全隐患问题,不是从滴滴开始有,也不是少了滴滴就没有。其实在传统出租车行业,遇到危险这样的事情也并不少见,特别是网约车出现之前分布在道路各侧的黑车,有更大的风险。但并不能说乘客就要接受滴滴平台这种危险的可能性。七中的逻辑在于,黑车危险是大家都知道的,再以人身安全的大多数乘客就不会去打黑车,但滴滴网约车不同,目前有上亿的用户,几乎一家独大了,乘客已经默认上车是安全的。所以出事之后,才引发了这么大动静。
真正矛盾点,不是平台认证通过了“危险司机”,而在于,乘客认为滴滴平台能够保证其安全,但其实平台没有这么大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