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活着》有感
初次读余华的书,是读的《活着》,那个时候读完了就在想,福贵真是可怜啊,一辈子的跌宕起伏。直到我翻开了后面的书评,看见了一句话“或许在我们眼中这是苦难,而在他眼中就是活着”这个时候我才发现,我原来没有看懂这本书,没有看到书的背后作者到底是想表达什么,我只是肤浅的将福贵这一生理解为苦难。
余华在《活着》的自序中写到“我决定写下这样一篇小说,就是这篇《活着》,写人对苦难的承受能力,对世界的乐观态度。写作过程让我明白,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
小说中的福贵本来也是少爷,却由于自己赌博葬送了家人的生活。一个曾经的少爷开始学习农活,在一家快要安稳下来的生活,战火的到来又将他与家人分隔,回到家已是物是人非,本想安心过活的时候,病痛又让他与家人天人相隔。曾经生活中他与家人相处时的那种幸福是无法改变的,他在艰辛中感受到了家人的重要,但是命运也在不停的作弄他,折磨他,让他最后孤身一人活在这人世间。看似颓靡的他,却是在与命运的抗争之下活了下来,以常人所不能理解的毅力和强大的内心活了下来。在我们看来苦难至极的事情,他一一经历,并且走到最后,活得释然,活得自我。
福贵的一生活得戏剧化又带有真实,我们很容易将自己带入这种感情之中,所以对于他产生了同情与怜悯,但是他自己又是不需要同情与怜悯的。当我们看似无法承受的悲剧一样到来时,福贵一个人默默承受着,练就了一个强大的内心。
美国华盛顿邮报这样评价道:“《活着》是不失朴素粗粝的史诗,斗争和生存的故事,给人留下来不可磨灭的残忍于善良的形象”余华对于福贵一生的描写或许在我们看来太过残忍,但也正是这种残忍让福贵这个角色十分的成功,他向我们展示了一个人处于绝境之中却依旧向光明前进的坚韧意志力。
《活着》这本书太过于沉重,沉重到你不敢去想象如果自己是福贵,是否能承受命运给你的这种磨难。余华说:“《活着》讲述了一个人和他命运之间的友情,他们互相感激,同时也互相仇恨,他们谁也无法抛弃对方。同时谁也没有理由抱怨对方”
《活着》的结尾写到
“老人和牛渐渐远去,我听到老人粗哑的令人感动的嗓音在远处传来,他的歌声在空旷的傍晚像风一样飘扬,老人唱道:少年去游荡,中年想掘藏,老年做和尚。炊烟在农舍的屋顶袅袅升起,在霞光四射的空中分散后消隐了。女人吆喝孩子的声音此起彼伏,一个男人挑着粪桶从我跟前走过,扁担吱呀吱呀一路响了过去。慢慢地,田野趋向了宁静,四周出现了模糊,霞光逐渐退去。我知道黄昏正在转瞬即逝,黑夜从天而降了。我看到广阔的土地袒露着结实的胸膛,那是召唤的姿态,就像女人召唤着她们的儿女,土地召唤着黑夜来临。”
在渐渐消失的夕阳背后,那是福贵和老牛最后的归宿。